小白 发表于 2014-12-8 20:28:14

唱片欣赏和收藏,特色为王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12-8 21:00 编辑

分享一点我个人欣赏古典音乐版本的心得。总结就是四个字:特色为王。

我前一阵在博客里发了一篇说发烧的文章,叫“特色是小厂的生存之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v9cg.html由此引发了我对“特色”的一些思考,结果我发觉,对于音乐欣赏来说,特色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知道,自有留声机录音以来,人类到现在已经有了超过了一百年的录音史,即使只从现代立体声录音算起,不算那些古老的单声道录音,也已经有了60年历史。在此期间积累的古典名曲的唱片版本,可以说不计其数,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曲,比如贝多芬9大、勃拉姆斯4大、莫扎特、马勒、布鲁克纳、舒伯特、舒曼、老柴、德沃夏克、西贝柳斯、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交响曲,以及最著名的几十首器乐协奏曲,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至少有了几十种正规的录音室制作唱片版本。算上现场录音,就更不得了了,经典作品都可以说有上百种不同的唱片录音可版可找。这么多的唱片版本,乐迷们是如何选择和保留的?我想有很多种做法,比如参考书籍和网站的推荐、参考一些资深乐迷的推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演奏家和指挥家、见感兴趣的就收然后再出掉,等等。

我自己的感受是,一部作品听了很多不同的唱片版本后,最后留下深刻印象的、最有可能留在收藏里而不是被出掉或打入冷宫的、最有可能再拿出来反复听的,往往是一些最有特色的演绎。听到最后,最为无聊的,就是那些规规矩矩、很好、很稳妥、但没有特色的演绎,是那些“又一个好演绎”的版本。是的,那是个好的演绎,没有怀疑,但是,任何一首名曲,好的演绎都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又一个好的演绎,Ok,是不错,但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价值、有什么营养呢?几乎没有。又听了一遍这部名曲,可能是我听这部作品的第73遍,留下了什么呢??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这确实是一件比较无聊的事情。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花了一个小时听完一张唱片或一个下载的专辑,然后感觉是,这是一个浪费了的一小时。

我相信这个想法很多资深乐迷都会有。如果是刚开始熟悉一部作品,最初听的几个唱片版本,可能个个都觉得比较新鲜,但如果是听了几十遍了,听过了很多“著名的版本”,之后所听的,就很希望是能带来不同、带来新的内容的东西,而不是“又一次好演绎”。

小白 发表于 2014-12-8 20:47:55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12-8 20:57 编辑

很多乐迷选择和收藏唱片版本,喜欢找所谓“最佳版本”,所谓“神版”,找到它、买下来、心满意足地放进自己的收藏,就完成任务了。我觉得这是带有虚荣成分的,是用别人的脑子来过自己的日子的一种表现。首先古典名曲都是没有最佳版本的,越是演绎版本众多的大热曲目,越是不可能有什么”最佳“。初烧的时候经常听说什么克莱伯的贝7和勃4是最佳版本的说法,等你听到足够多了,就会知道那完全是放屁。这种说法真的是骗初烧的。

其次,即便一部作品有较佳、最佳的几个版本,都买回来,就Ok了?我觉得这似乎是一种“拥有公认最佳”带来的满足感,而非真正热爱这部作品的表现。就像很多富翁喜欢娶一个女明星,因为女明星有很多人爱,富翁把她金屋藏娇了,就拥有了别人公认的最好的东西,这带来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Ok,但这和爱情有多大关系?我觉得基本是没有关系。富翁的女明星之间的婚姻白头偕老的很少,因为他们之间大多数并不存在爱情。乐迷把呼声最高的几个“最佳版本”都收齐了,然后觉得满意,也是这种心理而已。

真正的喜欢、欣赏、共鸣,是建筑在听过很多的不同演绎和版本,用心去体会和了解过,然后真心地与其中的几个有特别的共鸣,与其中一部分演奏家和指挥家“心有戚戚”,是在一次演绎中能感受到演奏家所表达的音乐内容、或者具有个性化的东西。有时乐队在某些指挥家手下形成的特殊音色、特别技巧性,也是这种“特色”的一部分。真正的乐迷,到后来都会形成对某些指挥家、演奏家、某些乐团的特殊偏好。这个才是真正的爱情。收齐“最佳版本”的那些不是爱情。

花艳唇 发表于 2014-12-8 20:53:36

看完了这个贴子,我想到了一位坛友……

小白 发表于 2014-12-8 21:22:40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12-8 21:24 编辑

当代古典音乐演绎式微的一个问题表现是,经典作品就那些,而且都已经被前人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演绎过、发掘过,现在的演奏家已经很难再找到新鲜独特的个人视角,来既符合音乐逻辑、满足作品风格感、又能有特色地演绎经典作品。除非是无病呻吟、故作姿态、故意制造与众不同,那样又很难从逻辑和风格上站住脚。古典音乐演绎艺术如果想继续维持活力,必须有新鲜的作品不断加入曲库(Standard Repertoire),而不是翻来覆去表演和录制那些老东西。可惜的是,这点也没法实现。总的来说,古典音乐不是一个很适合现代人们生活状态或背景的东西,不是很up-to-date,因此也注定只能被少数人群所欣赏和接受。

不过在中国,情况可能和西方有所不同。在西方,古典音乐真的是白发一族的爱好,跑到音乐厅去听的、在唱片行买古典碟的,基本是中老年人,但在中国,由于古典音乐以前“缺课”,近年来有点“补课”的意思,不少年轻人被它吸引,因此在音乐厅和唱片购买群体中,年轻人是主力。当然这里面也有年轻人向往西方文化艺术的因素。古典音乐作为西方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东方人来说,还是具有特殊吸引力的。

小白 发表于 2014-12-8 21:29:26

说到最后,我的一个建议是,不要去试图收齐什么“最佳版本”,需要做的是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寻找真正有特色、能打动自己的演绎。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能引发自己共鸣的演绎。对经典作品来说,演绎如果没有个人艺术特色、规规矩矩、四四方方、只是”又一个好演绎“,那真是浪费时间。

matrim 发表于 2014-12-8 23:53:27

找最佳,看榜单、唱片指南是初烧阶段多做的事吧,心里不踏实,或多或少有从众心理,听些年,无论演绎还是曲目的喜好都会渐渐明确,这种现象应会少很多。

brainless 发表于 2014-12-9 01:18:39

ramos 发表于 2014-12-9 02:03:52

小白 发表于 2014-12-8 21: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到最后,我的一个建议是,不要去试图收齐什么“最佳版本”,需要做的是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寻找真正有特色 ...

话是这么说,但不听多几个版本怎么知道哪个是好演绎呢。我以前还觉得李云迪肖邦无敌呢,那是当然的,和我之前磁带听那些考级范本比起来是挺无敌的。但后来听了更多李云迪就挫了…………

还有就是,我一直就在说听音乐主要是感受各种不同,而不是比哪个更好。我们又不是评委,就是因为大家越来越以评委的角度来评判音乐,所以现在有特色的音乐才渐渐消失的,大家都弹得差不多了。

yukuai11 发表于 2014-12-9 04:58:48

以前唱片贵。“最佳”的意思其实是:这个月刚卖完血,想买张勃四。求推荐。。。
然后下面肯定一片回复小克莱伯的。因为上一辈的录音有点惨,下一辈的演绎有点惨。。。

现在资源丰富了。想听个马四,网上一搜。有那么多推荐版本?买买买。。。

收最佳版本就和睡女明星差不多吧,有条件的话,谁不想做一做?爱情也是会变的,昨天不爱的今天爱了,今天爱的明天又不爱了,有什么高级的?

morefeel 发表于 2014-12-9 09:59:14

初烧的时候经常听说什么克莱伯的贝7和勃4是最佳版本的说法,等你听到足够多了,就会知道那完全是放屁。这种说法真的是骗初烧的。


痛快!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12-9 11:04:55

爱情是需要你去感受和体会的有了对比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收碟也是一个道理

agnostic 发表于 2014-12-9 11:43:11

本帖最后由 agnostic 于 2014-12-9 11:44 编辑

小克指挥RCO的那版贝7,的确是神版。至少能和富特53年BPO的以及伯恩斯坦BSO的那版等量齐观,各有千秋。

yukuai11 发表于 2014-12-9 12:53:15

我现在觉得托愤的贝交是典范版本。
求骂醒。。。

zhaochun 发表于 2014-12-9 13:45:48

小白的【唱片欣赏和收藏,特色为王】很好。观点很是赞同。

jonesroyhu 发表于 2014-12-9 13:53:53

林志玲看多了,偶尔看一下芙蓉彰显个性:handshak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唱片欣赏和收藏,特色为王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