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感动(五):纯粹德国声的贝多芬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24 10:41 编辑如果去问音响发烧友:什么是德国声?恐怕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不同人的理解本就是不同的。但有些基本点可能还是较多人认同的,比如严谨、干净、讲究清晰度、声音坚实。
如果去问乐迷,什么是“德国学派”的特点,可能一样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但严谨、纯正、不讲究外在效果而追求“内在性”可能也是较多人认同的几点。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听过数不清的版本和演绎方式,但最近细听的一套贝多芬,让我对“德国学派”这点有了新的感动。
这就是已故德国钢琴家Hans Richter-Hasser留下的一套贝多芬作品录音。
http://ww3.sinaimg.cn/bmiddle/4e2a0430gw1ex0thoox14j218g16dna4.jpg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26 12:50 编辑
Hans Richter-Haaser,1912-1980,五六十年代活跃于西方乐坛,虽然名字里有个Richter,但名气比起那位“里秃”要小了很多,留下的录音也比较少。但他在一些资深乐迷中一直是有粉丝的,少数的唱片被一些唱片爱好者所热衷收藏。
关于这位德国钢琴家的演奏艺术,资深乐迷们是有共识的,普遍认为他是老派德国学派的典型代表。他的演奏曲目也集中在德奥作品: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协奏曲中,他和卡拉扬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二钢协,以及和朱利尼合作的贝多芬第三钢协、和科泰兹合作的贝多芬4、5钢协,都是他留下的重要录音。
问题是他的录音,被CD化的不多。比如贝多芬第三、他在EMI的一系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都从未被CD化过。
因此2010年法国EMI制作的这套6CD小包子便显得弥足珍贵。除了3、4、5三首钢协外,这里有贝多芬的13首钢琴奏鸣曲、迪阿贝里变奏曲、幻想曲、回旋曲等钢琴独奏作品。我手头有之前老版的贝多芬4、5钢协,拿出来和小包子里的出品对比了一下,我认为是不同的digital remastering,声音方面老版略更厚重,新版清新淡雅一些。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26 12:50 编辑
Hans Richter-Haaser对贝多芬的演绎,首先抓住我的、或者说有别于其他很多钢琴家的一点是:它不美、不浪漫。贝多芬当然不是一位以“美”为主要特征的音乐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听到很多演绎得很美的贝多芬。讲究音色美、音乐分句讲究美、乐句的起伏和绵延讲究美感,制造美感,这都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我们甚至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富于“浪漫气息”或者“诗情画意”的贝多芬。包括伟大的“里秃”演绎的贝多芬奏鸣曲,就经常带着一种诗意、趣味,听起来有时令人陶醉。
但Hans Richter-Haaser的贝多芬,不美、不浪漫。他的音色不特别美,只是很端正和宽厚。他的乐句处理从来不去突出音乐的美感、浪漫、诗意。
有人会说,那这样的贝多芬岂不是很难听?是否很学究气?
问题是,No,他的贝多芬一点不难听,一点不学究气、干巴巴。他的贝多芬演绎,感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其不美、不浪漫、不诗意。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德国化的、方正的、甚至带些“倔强”的德国式贝多芬。
如果说那种浪漫化、带诗情画意的音乐线条是圆弧形的、优雅线条的,那Hans Richer-Haaser这样的音乐处理,其线条更多是直线。他演绎的贝多芬,首先是方正的、有棱角的,在有些时候,这种音乐风格的追求,甚至带着一种“不妥协”——就是说明明可以演绎得很美、很浪漫化的地方、可以逗留一下、缠绵一下的地方,Hans Richter-Haaser拒绝逗留、缠绵、浪漫化,而立志把贝多芬音乐的棱角、坚实、端正的骨架,都完好地表现出来。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26 12:50 编辑
并不是说贝多芬的音乐处理得优美、浪漫一些不好。音乐演绎本没有终极、没有固定程式、没有唯一正确,但我们确实听过了太多带“诗意”、带浪漫气息、带“优雅趣味”的贝多芬,所以Hans Richer-Haaser这种执着、老派、有棱有角的贝多芬演绎,在我听来是令人感动和尊敬的。
Hans Richter-Haaser的钢琴技巧,对于贝多芬作品来说,甚至对于贝多芬钢琴作品中较难的部分比如Hammerklavier和Diabelli来说,都是Enough,但他的演奏从来不会让手指技巧“突出来”。这点也是和那些技巧大师很不同的。比如我们听霍洛维茨、巴雷雷那种技巧大师,他们的演奏经常会让人觉得“技巧”本身是突出来的,是浮于音乐之上的;对这些技巧惊人的大师来说,如何把技巧内敛化、如何“隐藏技巧”,是很难的。Hans Richter-Hasser不具有那种惊人的技艺能力,他的演奏永远让人觉得其技巧“刚好够用”——技巧没有不够用、也不会突出来。我没有听过他的现场录音(应该是极少现场录音留下),但仅从这套EMI的录音室制作来看,他的技巧能力和追求的音乐表现,是高度契合的。够用、而没有突出。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24 10:28 编辑
听他的演绎,主要是听什么?不听音色美、不听浪漫气息和诗情画意、不听超级手指技巧,那么听什么?
我觉得在听非常纯粹的贝多芬。我并不是相信贝多芬本人当年就是这样演绎其钢琴作品的(我个人相信贝多芬本人的演绎会更“个性化”),但我觉得就贝多芬音乐的谱面而言,这是非常纯粹、方正的贝多芬。这是去掉了所有外在效果、浪漫化添加的、高度纯净的贝多芬音乐。
这样的贝多芬演绎,并不学究气。“学究气”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偏干的、缺信息的音乐处理。真正自然、饱满、不缺信息的演绎,是不会给人学究气之感的。Hans的贝多芬演绎,纯粹、方正,但从不给我学究气之感。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26 12:49 编辑
和Hans Richter-Haaser的贝多芬比较接近的、纯粹德国风格的音乐处理,在他同一辈的钢琴家里,我觉得塞尔金是有些相象的。塞尔金的贝多芬作品演绎,同样不美、不浪漫化、是一种不妥协的、方正的、有棱角的贝多芬。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我并不是说这种贝多芬的演绎就是最好的了,就没有缺点。Hans Richter-Haaser的演绎,听多了会感觉略缺“趣味性”(Fun),或许这是其主要的缺点。我倒是很想反复强调一点:音乐演绎没有终极、没有排他性质的“最好”“最正确”。音乐不是科学、不是政治,这里没有排他而独一的对错。比如里赫特的贝多芬演绎,情感丰富而富于趣味和美感,我同样很喜欢,也会很感动。不过就我个人的口味而言,Hans的演绎中我很认同的一点是——贝多芬不应该被过度地浪漫化、过度地挖掘“美”。纯粹而自然地演绎贝多芬,带一些方正的骨架,无需过多的优雅和缠绵,便是很好的演绎。
至于什么“最佳版本”,见鬼去! 本帖最后由 园丁 于 2015-10-24 12:44 编辑
不是很理解 “德国声” 的提法,富特文格勒的柏林爱乐,与卡拉扬的柏林爱乐,声音就大不相同,很难套进同一个“德国声”的模子 在德国有个大名鼎鼎的曼海姆学派但是知道这个以德国地名来命名的音乐学派被考证为是哪里的音乐风格吗 是正儿八经的古代意大利音乐风格 听过他和Kegel的钢协4,5。错音比较多之外,其他个人觉得不如古尔达 园丁 发表于 2015-10-24 12: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很理解 “德国声” 的提法,富特文格勒的柏林爱乐,与卡拉扬的柏林爱乐,声音就大不相同,很难套进同一 ...
在文化上莱比锡被认为是近代德国文化的发源地我不能肯定巴赫用古德语写圣咏 是否就是他在莱比锡的时期干的我手上有卡尔希曼和施耐德哈恩的莫扎特小钢奏全集还有张普拉德马赫跟那个谁合作的双钢琴贝九两者在琴风上有相似的方面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毫无拖泥带水更没有当代意大利人的花里胡哨同样是贝交的钢琴改编曲古尔德的贝五就跟德国人搞得就大相径庭但是到了穆特这代德国人啊也没有施耐德哈恩那代人的气质了我是一点也感觉不出来 小白 发表于 2015-10-24 1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和Hans Richter-Hasser的贝多芬比较接近的、纯粹德国风格的音乐处理,在他同一辈的钢琴家里,我觉得塞尔金是 ...
赛尔金的虽然也方正但是有些快乐章有种歇斯底里的热情藏在底下,仿佛不盖起来就要爆发出来一样,相比起来我在HRH的录音里就木有听到这种。 在外面看标题,把头两个字误看了。
不过话说回来,NAZI德国声,也是很值得一讨论的嘛。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24 18:40 编辑
ramos 发表于 2015-10-24 14:07
赛尔金的虽然也方正但是有些快乐章有种歇斯底里的热情藏在底下,仿佛不盖起来就要爆发出来一样,相比起来 ...
塞尔金也就部分早期的现场有你说的这种热情。而且他的慢乐章也有些静不下来。但一些中期的、录音室制作的贝多芬,还是和HRH一个路子。 本帖最后由 Gewehr 于 2015-10-25 01:15 编辑
感觉巴克豪斯的贝多芬也是这个路子,转折弹得很硬,音色不美,甚至生涩刻板一些,极为理性,从不讨好人,更没有诗情画意,如果听不进去的话,会感觉比较枯燥。整个追求的趣味非常的男性化,强调理性、整体感。一曲听下来你不大会注意到任何局部的精巧雕琢,他给你的始终是整体。大概这就是很德国的贝多芬吧。 此公录音多年前在坊间一个荷兰皇冠系列(转自百代)里出现过多张,朴素平和,白开水一样,没啥吸引力。
还是俄系钢琴家的贝多芬音色更美,戏剧性更强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