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 发表于 2018-11-10 10:08:18

大张旗鼓做动圈——iBasso SR1

本帖最后由 孟获 于 2018-11-26 18:34 编辑



(发个黑白的图不是装逼,是这镜头拍的绿床单太丑了所以……)
双11啥也没剁,但在广州展上听了两耳朵的SR1 倒是在几天前到了。展会上驱动方案相当胡来,展厅吵得一塌糊涂,这种开放式根本没法听。当时最大的印象是:
1. 真TM大,戴上真TM难看;
2. 做工真TM好,设计真TM……独特;
3. 这货真是动圈?这么沉……

----------------------------------------------------------------------------------
之前手摔伤了住院一周,声波飞行员也为此停更。回到家里打着绷带什么都干不了,倒是可以安心地听歌了233

似乎ibasso 乐于将dx150/200 的4.4耳放模块和sr1 配在一起做成一个便携组合,也试了试这种驱动方案。dx200 + amp8 的组合下,sr1 是温和厚重的。素质感觉较台式系统下的表现有打折扣,能达到hd650 / k712 的细节水平没问题。随身听适配的头戴式耳机中,保证素质的前提下总会有一点数码声的问题,而sr1 这一点很不一样。出来的声音虽然有点慢调,但不刺激不干瘪,没有假细节满天飞的伪“高清”感。这有点像看惯了锐化过度的HD屏幕,突然换回一个CRT显示器。随身中dx200 不算厚声,这个风格化演绎可以全算在sr1 头上。

另一个体验就是sr1 的长时间佩戴感很不错,比老拜亚稍微差一点点,和T1算是互有胜负,比一众平板耳机,比如sundara 应该好一些。默认耳罩有点太厚了,蛋白皮透气性不太好。看到head-fi 上有人换了sa5k 的耳罩,据说能很大程度上提升通透性……sa5k 的耳罩你让我去哪儿找啊大哥…………

----------------------------------------------------------------------------------

真正拿到这穷人009,还是又刷新了一遍这些认知……
动圈优势就在于换能器体积小啊。上一个为了凸显个大振膜,把动圈做得张牙舞爪的,还是sony 的xb 系列。这腔体体积堪比009,重量逼近LCD 平板的家伙,居然只是个动圈,真是奇特。
hd800 应该是不到300g,T1 是350g,SR1 不含线材达到了420g,动圈里已经算是很出挑的重量了(当然和ps1000那种超600g的疯子产品还是没法比)。

不过好在工业设计上非常走心,真皮头带和调节部分卡扣的做工绝对的业内顶级,光推动头带调节大小时候阻尼的“咔咔”声都自带高级感,让你觉得在操弄一个万元级精工细作的产品(sr009头带部分的做工完败)。
两边巨大的腔体,设计来自特斯拉塔……学啥不好学一个倒霉的失败设计,iBasso 倒是真不怕不吉利。金属腔体做工部分也还可以,外侧屏蔽网有点过于朴素。曾经概念图上有个iBasso 的Logo,正式版似乎去掉了(正确,他家logo 挺难看的)。感觉这开孔要是能有点儿设计会更好看。
总之,佩戴一线水平没问题,做工距离顶级尚有一点点改进的空间。对手都比它至少贵一倍以上,能有这个成绩也算亮眼了。
但我想到,一个动圈耳机,戴在头上有hek 那种“顶了个官帽”的错觉,还是有点恍惚……

液态硅胶悬边,超特斯拉磁路,碳纤菌丝振膜,CCAW悬空音圈……这些是耳机圈从消费数码领域学来的营销坏习惯。不了解扬声器技术的看这些一点儿用没有。倒是22Ω,108db@1khz的阻抗参数让这个单元蛮特殊的——至少不是一个常见的“方案产品”。

现在的工作,第一,煲机。第二,打算试试dx200 的平衡驱动方案下,能不能把动态逼出来。看了绿坛一位用户的帖子提醒,sr1 的储备功率要求比常规动圈要高。可见这低阻中敏的所谓黑科技单元,搭配起来还不是很容易。

目前在香榭丽舍的单端驱动下,SR1 展现出来很好的细节表现力,但在低频段比其他耳机量更大且更难控制。香榭丽舍的整体调音还是更适合拜亚动力的300欧左右的耳机,对于SR1 来说有点八字不合。不过SR1 仍然能在绝大部分低频量不那么大的录音表现中,有好于T1 mk2 的细节展现,这一点足够看出SR1 的单元实力在那儿。
现在SR1 的把玩文章很少,成熟的驱动方案也正在摸索中。

----------------------------------------------------------------------------------


孟获 发表于 2018-11-10 10:20:23

本帖最后由 孟获 于 2018-11-10 13:48 编辑

真正拿到这穷人009,还是又刷新了一遍这些认知……
动圈优势就在于换能器体积小啊。上一个为了凸显个大振膜,把动圈做得张牙舞爪的,还是sony 的xb 系列。这腔体体积堪比009,重量逼近LCD 平板的家伙,居然只是个动圈,真是奇特。
hd800 应该是不到300g,T1 是350g,SR1 不含线材达到了420g,动圈里已经算是很出挑的重量了(当然和ps1000那种超600g的疯子产品还是没法比)。

不过好在工业设计上非常走心,真皮头带和调节部分卡扣的做工绝对的业内顶级,光推动头带调节大小时候阻尼的“咔咔”声都自带高级感,让你觉得在操弄一个万元级精工细作的产品(sr009头带部分的做工完败)。
两边巨大的腔体,设计来自特斯拉塔……学啥不好学一个倒霉的失败设计,iBasso 倒是真不怕不吉利。金属腔体做工部分也还可以,外侧屏蔽网有点过于朴素。曾经概念图上有个iBasso 的Logo,正式版似乎去掉了(正确,他家logo 挺难看的)。感觉这开孔要是能有点儿设计会更好看。
总之,佩戴一线水平没问题,做工距离顶级尚有一点点改进的空间。对手都比它至少贵一倍以上,能有这个成绩也算亮眼了。
但我想到,一个动圈耳机,戴在头上有hek 那种“顶了个官帽”的错觉,还是有点恍惚……

液态硅胶悬边,超特斯拉磁路,碳纤菌丝振膜,CCAW悬空音圈……这些是耳机圈从消费数码领域学来的营销坏习惯。不了解扬声器技术的看这些一点儿用没有。倒是22Ω,108db@1khz的阻抗参数让这个单元蛮特殊的——至少不是一个常见的“方案产品”。

孟获 发表于 2018-11-10 10:20:56

本帖最后由 孟获 于 2018-11-10 13:58 编辑

现在的工作,第一,煲机。第二,打算试试dx200 的平衡驱动方案下,能不能把动态逼出来。看了绿坛一位用户的帖子提醒,sr1 的储备功率要求比常规动圈要高。可见这低阻中敏的所谓黑科技单元,搭配起来还不是很容易。

目前在香榭丽舍的单端驱动下,SR1 展现出来很好的细节表现力,但在低频段比其他耳机量更大且更难控制。香榭丽舍的整体调音还是更适合拜亚动力的300欧左右的耳机,对于SR1 来说有点八字不合。不过SR1 仍然能在绝大部分低频量不那么大的录音表现中,有好于T1 mk2 的细节展现,这一点足够看出SR1 的单元实力在那儿。
现在SR1 的把玩文章很少,成熟的驱动方案也正在摸索中。

chunshuo 发表于 2018-11-10 10:44:08

这么重的耳机再出挑我也是不会买来用的。

xyq403286 发表于 2018-11-10 11:32:41

多大的单元

hotprc 发表于 2018-11-10 12:00:29

这是个什么牌子~是不是先介绍下?此前没了解过~~

4realms 发表于 2018-11-10 12:05:21

这长得和同名的stax sr-1才真是像啊

hjgood 发表于 2018-11-10 14:30:52

广州听了,雷音上次又去试听了,感觉一般般,主要是低频量感偏大,高频延伸有点上不去,中频线条感不强,整体通透感也有待加强,像是流行耳机,感觉比不过dt1990

kaede桑 发表于 2018-11-10 17:48:02

hjgood 发表于 2018-11-10 14:30
广州听了,雷音上次又去试听了,感觉一般般,主要是低频量感偏大,高频延伸有点上不去,中频线条感不强,整 ...

我在上海cam上听了,原线太拖后腿了。。。

amex 发表于 2018-11-10 17:55:27

hotprc 发表于 2018-11-10 12:00
这是个什么牌子~是不是先介绍下?此前没了解过~~

随身大厂

孟获 发表于 2018-11-26 18:32:28

之前手摔伤了住院一周,声波飞行员也为此停更。回到家里打着绷带什么都干不了,倒是可以安心地听歌了233

似乎ibasso 乐于将dx150/200 的4.4耳放模块和sr1 配在一起做成一个便携组合,也试了试这种驱动方案。dx200 + amp8 的组合下,sr1 是温和厚重的。素质感觉较台式系统下的表现有打折扣,能达到hd650 / k712 的细节水平没问题。随身听适配的头戴式耳机中,保证素质的前提下总会有一点数码声的问题,而sr1 这一点很不一样。出来的声音虽然有点慢调,但不刺激不干瘪,没有假细节满天飞的伪“高清”感。这有点像看惯了锐化过度的HD屏幕,突然换回一个CRT显示器。随身中dx200 不算厚声,这个风格化演绎可以全算在sr1 头上。

另一个体验就是sr1 的长时间佩戴感很不错,比老拜亚稍微差一点点,和T1算是互有胜负,比一众平板耳机,比如sundara 应该好一些。默认耳罩有点太厚了,蛋白皮透气性不太好。看到head-fi 上有人换了sa5k 的耳罩,据说能很大程度上提升通透性……sa5k 的耳罩你让我去哪儿找啊大哥…………

boxerlc 发表于 2018-11-26 22:57:48

要是做工很好,真的值得顶一下,说明了厂家的态度。国内做工垃圾的产品太多了,如果外观都做不好,怎么能让人相信产品的里子很行呢?

孟获 发表于 2019-1-22 11:02:04



之前非常委婉地诟病了一下SR1 的耳罩问题。原配耳罩是毫无开孔的人造皮+厚重的甜甜圈结构,低频很难散逸出去。虽然作为开放式耳机,没有封闭式的闷罐感,但低频段部分过于高耸,导致整个声音的灵动感下降,有点接近cd3000那个时代的低频。让ibasso 在第一个头戴式大耳就把大量的低频处理到r10 的水平显然不现实,Head-Fi 上玩家为了解决这个,给SR1 换上了sa5k 的耳罩。不过好在官方从善如流,补寄给我了这个新的开孔版本。

开孔耳罩才是SR1 的完全体。不知道现在SR1 售卖版本搭配的是不是这个耳罩了?如果不是,强烈建议厂家给买家都补一副,别另收费了(毕竟就限量500副嘛也不是很多……)

之前有人认为SR1 没高频,并非如此。曾经因为原配耳罩对低频过于夸张,我试着完全摘掉耳罩直接听单元的声音。SR1 这个超特斯拉单元的高频段素质肯定好于T1,不论一代二代,比th900 也不遑多让。这次更换微孔耳罩后,SR1 整体声音调性并没有改变(还是低频饱满,整体温润的感觉),但整体的起伏没有原来那么夸张。相比之下,高频部分仍然偏保守,但也足以在单端驱动的情况下和我手里的T1二代平衡版打个平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张旗鼓做动圈——iBasso SR1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