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香榭丽舍双片AK4495s 版简单感受
两台香榭丽舍叠罗汉,相信很多看了毒文下单又等不到货的人想骂娘了。没事不用着急,从7月底单片版申请升级,到12月底欧老师寄给我双片版进行对比,这也半年过去了……2018年的台式机市场,香榭丽舍绝对是一个现象级存在。外观设计朴素到毫不起眼,却以中正的声底加上出挑的素质卖到缺货,后半年则是推出了双片版的升级计划,而且对于之前的用户提供免费升级,似乎现在,奥世影音的产能成为了这货唯一的短板……之前拿到单片版样机,就写了一篇近乎于枪文的评测帖。当时的结论是:香榭丽舍并非一个高素质解码和高水平耳放的简单1+1,而是一种精心设计后的、高度统一的解决方案。在数字处理、USB解码与耳机放大部分,香榭丽舍展现了一种各个环节均衡的出色。如今终于拿到了双片AK4495s的版本,这个结论有什么变化呢? 出色的放大部分,仍然出色之前有先拿到香榭丽舍的大佬表示,双片版的推力显著变大了。但后来有知情者出来解释,是因为原来单片版机的80档音量设置得偏小,导致用户需要把音量开到比较大的数字,才能获得足够的声压级(我一般听流行、看电影使用平衡口驱动T1,音量是48-54,听音乐是60左右)。在新的版本中,老欧把音量数字做了调整,现在T1在45左右的音量已经非常响亮。用香榭丽舍的纯耳放模式测试了一下——双片版自己的平衡口,与双片版作为解码,单片版作为耳放的组合相对比,声音还是高度一致的。当然,双片版在同等响度的情况下,音量数字比单片版要小12到16左右。多次对比后,稍微有一点点不同,感觉双片版的耳放部分透明度更高一点点,这可能是我的廉价RCA线带入了一些HuFi要素吧……对于香榭丽舍的耳放部分我一直非常推崇——这是一个声音中性流畅,流动感极佳,透明度上乘的放大部分。几次私下的听众群里,我也说过,我觉得香榭丽舍的耳放比解码部分更出色,而这是Rudistor RPX35 那个级别的出色。单就放大器部分而言,香榭丽舍能给出充沛的驱动力,不俗的素质,同时声音非常中性自然,完全没有偏薄和偏亮、所谓“强调解析力”的假细节存在。“香鸡”耳放部分最让人说出“真香”的地方,在于高密度和声音的流动性,绝对可以说有了高端耳放的样子。同价位不论是一体机还是前级的耳放口,能有如此的驱动水准,同时没有奇怪声音染色和频段拔高的屈指可数。耳放很多时候是作为一体机中的点缀存在,但香榭丽舍的耳放并非如此。平衡口驱动T1二代、Sendy AIVA 平板耳机;单端口驱动DT880、DT901、RS1都有模有样。根据输出阻抗测算,只要不是低阻低敏的“怪物设计”,在产的大多数动圈耳机和平板耳机,香榭丽舍都能给出足够的驱动能力,而其过人的素质、中性的声底,也在驱动不同风格的器材时,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最大公约数。之前单片版有过批评,在于它驱动e版本的高灵敏度的歌德耳机有点不合适。但现在我手里已经没有这样的耳机,因此也没进行测试。不过也并没说它真的能以一个一体机的耳机口去搏万元价位放大器的地位。毕竟,有乌托邦、1266和HE6se 这些非常吃推力的怪物,以香榭丽舍的输出功率并不能喂饱。解码部分的升级——声音密度带来档次提升T1二代本身就是一个定位略尴尬的耳机。在T1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声音的修修补补,烧友却并不太买账。素质上被大量新产品超越,声音还是显得古板和不够灵活。之前在香榭丽舍单片版的驱动下,T1二代和DT901这个拜亚之前的封闭旗舰并不能拉开一个档次的差距。而一直不喜欢低频慢速、过量的我,一度用DT901当成了主力耳机,并有了卖掉T1二代的打算。香榭丽舍解码部分提供的信息量,在T1二代和DT901、HD250这个级别的耳机听起来,并没有特别本质的差别,一些微细节隐藏在Big Picture 之后,不是在大声压下吹毛求疵地听,我会觉得差别并不大,反而是老拜亚那种“抓大放小”的整体结构感更让我欣赏。双片版香榭丽舍的到来,打破了T1二代身上的枷锁。“双片香”下,老拜亚依旧保持水准,但T1二代可以说有了本质的档次提升。细致绵密的声音,营造出了老耳机难以企及的空间感。所有细节错落有致,不仅整体信息量呈现上有了质的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细节的指数级增加,并没打破原有的平和、圆润的整体听感。最开始感受到T1的脱胎换骨,居然是在看电影。一个甚至文件都不是蓝光高清的老电影,DT880 还是老样子,清汤寡水的重放效果。然而换上T1,整个环境声的方位感一下子就被撑开,甚至录音时后期处理的痕迹都清晰可见。双片版香榭丽舍比较单片版最大的不同,就是声音密度和细节的档次提升。这种提升直接拉开了耳机之间的表现差距。让香榭丽舍作为一体机,足以够班到驱动两三倍其价位的耳机。Focal Elear、D7200、GS1000i 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单片和双片的升级,如隔行扫描的电视换上了高清显示器。刚一开始,听感上会有一些不适应。这个感觉有点像当年刚刚从m1这个级别的耳机,一下子听到RS1的感觉。密度和信息量同步增大,导致原来的宽松、带一点柔化的模糊感消失。这类似近视已成习惯的人刚刚戴上眼镜,周遭世界突然锐化过度,难免会导致视觉疲劳。双片版香榭丽舍唯一可能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此——搭配揭示力足够的耳机,如HD800、T1这个级别的话,对于不太优质的录音,宽容度下去了。原来单片版香榭丽舍那个声音,安逸啊,怎么样都很舒服,没有过亮,没有刮擦感,听听HuFi 老录音,妥妥的。当然,器材升级对于优质录音绝对是加成。最近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重新补了Queen 的录音室专辑,又延伸到了Dire Straits 乐队和Mark Knopfler 的后期专辑。对于这些录音条件极为出色,且在音色上极尽讲究的流行音乐,“双片香”能给出非常饱满的演绎。喜欢听人声就有福了,不论Leonard Cohen的男中音还是Tom Waits 的烟嗓,密度上去之后,比原来的单片香榭丽舍有了强烈得多的表现力。好的、有特色的嗓音,真的就是一件精密的乐器。倒是对于古典录音,双片香和原来版本的差别,我觉得并不明显。毕竟原来的单片版在Big Picture 层面,已经做得非常不错。单单是将整体密度和细节提升,双片的优势并不像单一乐器、小编制和人声上表现那么明显。
定位和建议2018年,面对一众专业台式设备品牌放下身段,开始大量出品All-in-One 概念的一体机,香榭丽舍毫不示弱,在一票欧美台湾产品中站脚跟。这个价位上,香榭丽舍的对手,真的只有自己。5000元内,更多的产品的定位,在于一个性能不错的界面,加一些附属功能。香榭丽舍当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在界面、解码、耳放各个环节无一妥协。即使其他产品有过人之处,作为一体机时,也会在自己的短板上败下阵来。双片版香榭丽舍,作为不追求分体、不折腾的器材烧友,真的是一个非常合适、适合作为器材基准的选择。对于拥有稳定主系统或音箱系统,需要一个办公场所的简单一体解决方案的人,它自己就能成为一个非常合适的次系统。老欧的校声,重在“于无声处听惊雷”。初听会觉得这机器对音乐并无自己态度,中性稳健,一板一眼;细细品味,整体上却又有主次、前后、轻重缓急的拿捏,有掐头去尾的处理,最终呈现一个稳妥的还原,交出成熟品质的声音,而非一堆凌乱的下脚料。清新大佬说,香榭丽舍对于电源线比较敏感。我一直是用一条老叶的入门PS500红色电源线伺候,后来又加持了台湾静神的地盒,果然声音安定性更进一步。最近折腾之心又起,弄了几条品质不错的鸡线,替换掉PS500,却发现在地盒稳定的状况下,声音并无大的起伏。可见,供电环节对于香榭丽舍确实有整体的影响,而并非只是最后一条电源线所导致。对于4000价位的香榭丽舍,一条什么价位的电源线才是合理搭配,这也是想破头的事儿。好线不难找,但动不动一条线就两台香榭丽舍出去了,也是蛋疼得很……
上一个帖子结尾是,怎么玩香榭丽舍(当一体机?解码?耳放?主次系统?推耳机还是箱子?)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但这个纠结,只发生在你买回去之后。言外之意,下单买香榭丽舍是丝毫不用犹豫的,它绝对值得,甚至声音品质远超这个价位。结果老欧呢,不要钱,直接升级双片解码版,直接让声音素质档次提升,还不加钱……这回真不知道怎么夸才好了。不过看看群里一堆人下单要几个月后才能交货,那么……你看你愿不愿意为了这个外观不起眼的黑疙瘩,排那个长队吧。最后,双片版香榭丽舍,我只能说“真香”,没别的。
顶一发,老烧贴 孟获总的t1已经崩坏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