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发觉对比器材是件极其不严谨的事
本帖最后由 moreyoung 于 2021-5-2 01:43 编辑一个人,要做一件事 不是一来就能做好的,就算是有天赋 也需要熟练,天赋加上熟练 才能把技巧控制的很好,也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发挥。
上手了之后 做什么事,都会显得顺手,也会注意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器材也是一样,抛开搭配 线材 不讲,机器要完美发挥都需要一个时间预热 再慢慢进入状态,
又恰恰是所有涉及到的 包括 线材 播放器 解码 功放 耳机 或者是音箱只要是需要通电的设备,都需要一个时间逐步进入状态。
这个状态就好似一个运动员 每场比赛前 必定要热身。
素质差距大的 当然不热身 那个差距也还在。但是pk同级的时候, 谁的状态好,谁就占优势,占先机。
不单是机器热身,就是做不同的事,也需要不同的熟悉过程。
经常做的事,可以信手拈来,不常做的事,可能就会笨手笨脚 不知所措。
当我们把不同类型的曲目都进行同场比较的时候,可能第一时间播放的效果,并未进入状态。总会有些显拙的地方。也会让人产生误解,这套设备适合某种类型,而某些类别 差强人意,殊不知,可能是设备使用者聆听习惯带来的优势差异。
真正要了解一套器材,还是需要长时间去聆听。
同样一套器材 高手能玩好,菜鸟却发挥不出它该有的实力。这里面的学问还是很值得潜心研学的。
一点不难啊,只要学费交得够多,加上大把时间就可以了 器材听多了,判断其风格和素质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常看到一些刚入门的烧友听一套器材听了半天没什么感想,而资深烧友只需要几分钟就了解器材的风格走向和大致水准了。熟能生巧,各领域都是这样的。 上海几个做二手音响的朋友,放熟悉的唱片,开声一分种,就可以对器材下大概的判断了! chenbincyber 发表于 2021-5-2 10:54
上海几个做二手音响的朋友,放熟悉的唱片,开声一分种,就可以对器材下大概的判断了!
不熟悉的就不行了:lol pk都有明显差距的器材跟没有仔细玩的价值
就像招聘必然会设定一些基本门槛做筛选,求职者先pk一下,差距明显的别来浪费我时间。难免有错杀,但无所谓。
moreyoung 发表于 2021-5-2 12:08
不熟悉的就不行了
不熟悉的唱片经常也能判断,准确性低一点,但无妨基本的判断。 见过不少烧友对比器材,刚通电就下定论了,很可能那台机器都还没有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器材听多了,分辩一个系统的档次和风格一耳朵。零件也是。 夜游人 发表于 2021-5-3 11:10
见过不少烧友对比器材,刚通电就下定论了,很可能那台机器都还没有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基本的热机还是需要的。这是态度。记得有一次音响展搞“专家组盲听功放”,请来一帮有经验的专家盲测聆听一批放大器,结果胆机全部落败,最后分析原因,是因为胆机普遍需要更长的热机时间,而给专家听的时候根本没热机。晶体管机相对需要的热机时间短,就占了便宜。 日本立体声杂志的一位大佬,做了半辈子评论员,测试器材用的就是那固定的一张蝶十几首曲子。这样最不容易引入主观偏差 售价比较贵的机器,当然了贵或便宜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俺姑且定义为大几万吧。
开声一耳朵下去最起码要顺溜抓耳好听,没啥出格的地方,才能让人有信心细品下去寻找其深层次的特质。
就拿播人声为例,售价不菲外型高大上的牛机,开声艾玛怎地是苞谷嘴地包着天,怎不让人扭头就跑:lol
当然如果是小几千甚至更便宜的机器,外型和功能又喜欢的,开声再不舒服架不住便宜,是要坐下来仔细找找亮点来的;P 长时间聆听+捣鼓搭配 其实一般的盲听看似严谨,却有个极大的纰漏,即忽略了人耳对声音的记忆能力其实是非常差的,比如一首歌,可能要听很多遍才会唱。盲听是建立在对声音记忆基础上的对比,所以一般的盲听很难听出差异。很多人回家慢慢听,听熟悉了,慢慢就能听出差异就是这个原因。 听久了耳朵已木,拥有时间长了就有感情,控制变量盲听解决一切问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