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拟时期老录音的高码率数码重制
有一件事,一直想说说,心里放了很久了。就是多年前韩国做高档MP3的AK,和美国著名爵士乐唱片厂牌Blue Note的一次合作。推出的机型是当时最高级的AK240的Blue Note纪念版本,或者叫联名款。Blue Note提供了其录音史上的75张经典专辑的高码率版本,存在TF卡内,和机器一起交给用户。这个卖点确实很有意思。它对JAZZ乐迷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因为那些确实都是很经典的专辑,而且市面上要么是LP,要么是CD,没有渠道可以获得这些经典专辑的高码率数字拷贝。
后来我通过关系拿到了包含着75张专辑高码率文件的那个TF卡,把专辑都拷贝了出来(现在要获得很容易了,闲鱼上找卖家)。SORRY我对AK240播放器没什么兴趣,所以没去买机器,仅仅是获取了高码率音乐。这批音乐我就一直存在电脑里,有机会就听个一两张,包括有时试听数播的时候也会COPY进去听个几首。
但是,我一直对这批“资源”有一个看法。我觉得它的声音不是很自然,有一种模拟老录音突出解析和过分锐化的效果。我更多是认同其音乐价值,但对于这项Hi-Res重制老录音的工作,我不太认同。这些经典专辑我有些听过或拥有LP,有些听过或有过CD,对其声音还是熟悉的。这批Hi-Res的声音,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不如原始模拟录音来得自然。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项工作是依靠升频来完成的(没有证据)。
说起模拟老录音的高码率重制,其实有一个名气远远更大的项目,就是日本ESOTERIC一直在做的双层SACD(上图)。最初是古典音乐,后来发展到爵士乐。这套ESOTERIC的碟,网上也讨论了很多了,应该说比较公认的是,它也是强调解析、线条感、带明显锐化痕迹的数字重制。和那些录音的黑胶唱片相比,ESOTERIC SACD或哪怕是CD层,听起来都有些“提细节”的感觉。声音不是很自然。当然,喜欢这种处理的发烧友也有,但不喜欢的同样存在。我个人是宁可听原版LP的。
这就归结到一个问题:六七十年代的模拟录音,和现代录音相比,整体而言是偏糊一些的,但从整体上看那是一种完整的风格表达。在数码化的时候(Digital Remastering),为了突出“高码率的优势”,为了强调和以前的处理不同,或者说出于录音师的音响审美,去突出解析、线条感,那么出来的结果其实是有损原始录音完整感的。
打个比方,老电影的所谓“数字修复”现在也蛮常见的。老电影的图像也是偏糊的(和现在的技术相比),在修复的时候为了“提高”它的清晰度,往往会做一些锐化处理,但如果没有把握好“度”,会Over-sharpen。就像下图。最右边那个就是过度锐化的结果。它真实自然吗?并不是。
在数字重制过程中被过度锐化的模拟录音,就给我这样“不够自然”的感觉。
有些“过度锐化”其实是故意为之的,目的是在档次不高的音响系统上重播的时候能出来似乎“细节丰富”的效果。但如果是在中高档次、揭示力较强的系统上播放,就容易显得不自然了。
当然,老录音的数字重制,制作得比较自然妥帖的例子还是有的。也就是,既能够表现出当今数字技术的优势(频宽/细节/动态范围),同时又能够把声音处理得比较自然,没有Over-sharpen的感觉。比如我听过的一些环球音乐再版的单层SACD就是如此(下图),我觉得比ESOTERIC唱片的声音好。它不宣传“音效”,不作为“发烧碟”去介绍,但实质上声音很好。环球音乐的母带录音师我觉得声音方面的修养要胜过ESOTERIC的工程师。
以上是我对模拟录音数码重制的一些个人看法。这项工作真的蛮重要的,所以大的唱片公司对同一个模拟录音往往会做多次的Digital Remastering(使用不同机构)。隔个几年、由不同的录音室制作的Remastering往往听感颇为不同。它们之间的高下取舍,也是唱片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完) 邓丽君的cd比sacd好听 ppchris 发表于 2024-7-7 01:04
邓丽君的cd比sacd好听
所有的SACD都是重新混音的,喜欢老版(也就是老的混音)挺正常的。 高度认同!!!:handshake 同意老录音的混音其实是在解析不太高的系统上也好听,但是相应地,能让解析不高的系统上听着好听,这混音也是艺术。
为啥卡拉扬都是60年代的那系列录音卖得最好,因为混音和录制最上心。 老录音虽然“糊”,但是细节一点都不少,数码处理后的CD等数字文件,表现上一耳朵声音是光滑了,但其实把细节抹掉了不少。
很多老碟特别是DG的早期立体声黑胶,普通中低端系统上都不太好听,又糊又闷,但是到了高端系统,把细节挖掘出来后,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细节丰富层次鲜明,穆拉文斯基的柴交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买过一些老录音的高规格重制的文件,没觉得有多少提升,但新录音的高规格文件音质还是好很多,不论是细节还是层次都比老录音好 华纳为克伦佩勒新转制的录音,效果很好,感觉比头版好太多 bydyj 发表于 2024-7-7 20:14
华纳为克伦佩勒新转制的录音,效果很好,感觉比头版好太多
哎呦,正好听过,我觉得是一坨屎 太复杂的道理不懂,但糊这个评语,亦或是老物必糊,俺永不认同:lol LV火花 发表于 2024-7-7 21:42
太复杂的道理不懂,但糊这个评语,亦或是老物必糊,俺永不认同
老录音,就用模拟媒体播放,那是糊得自然,糊得舒服。高码率一做数码,提解析,拉频宽,就不自然了。所以,可以说老录音虽糊但自然。 视频处理技术目前领先音频技术很多,像索尼是成立一个巨大素材库,图片处理芯片通过AI技术会自动调取素材库,把普通图片处理得栩栩如生,类似PS的无中生有技术。音频处理也应该搞类似技术。 颗粒较粗大有实体,某些重型乐器运作时甚至能听出某种带阻尼的空气摩擦感,这种相对厚重有粘稠感的声音,还是物理物料更为丰厚扎实的老制作 老器材更容易得到。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描述也可以说是不那么高清利索,滑不溜手,透而无鱼,归纳起来也可以归类为糊。就像版主说的虽糊却流畅自然,其实都自然了又怎会糊…:lol
没收住话有点多,总而言之我觉得糊这个形容词至少在字面上是贬义的,令人不快:lol
Blue Note的75张包子,网上几年前就有了 么有必要钻在老录音里 多听听新录音吧 各大唱片公司的新专辑录音水平达到过去模拟录音的天碟水平。 至于演奏的水平 其实作为普通音乐爱好者 99.99%是听不出差异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