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确定你说的这“口齿感”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如果你说的“口齿感”是指人声的“锋利感”“细节”,那么它不是好事。真正好的声音应该是圆润柔和、有弹性仿佛糯米一样的,而不是锋利的、清晰得齿音很夸张的。
我自己在把CD机的耳机插孔和耳机放大器输出做比较时,也发现类似问题:CD机的耳机插孔里出来的人声“平面”一些,似乎口齿音清晰一些,但耳机放大器出来的声音明显更“圆润”“磁性”“糯”一些。 对这样的听感我也觉得很惊异,但反复听了几次都是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变干了,少了许多口水的润湿感,通过马兰士功放耳机输出后这种口水感少了很多,而ct570上根本就听不出这种感觉。对比时的CD机是6000se,马兰士功放档次似乎有并不低,店里小伙的解释是功放的耳机输出是主要是为了方便,“显然不能和CD机耳机输出比”,我当时觉得这也很有道理。<P>可能将来在发烧些的正版古典片子上还会其他的感觉,暂且只好这么以为。
昨天重新听CD995V,发现它的本底噪音其实根本没什么:前天晚上之所以感觉特别明显,是因为我将cd995v的音量调到了最小,只要将cd995音量调到5点以上,本底噪音就几乎不可闻了。用MKII KI听歌的确比cd995v要爽利透澈甜美些,但cd995v与马兰士MKII KI间的音质和音色差别肯定没有ct570和cd995v之间明显。相对于MKII KI耳机输出,接艺术家10.0时音质的变化的确如小白所说:高频柔和了些,曲子变得更耐听了些(变化有限,不明了这一点还不一定能注意到);是不是更hifi了我可不知道)。
其实很多时候,接了耳机放大器后的变化并不是做个A/B对比就能立刻感受到的。有时,耳机放大器对声音的改善是微妙的,要长时间聆听才能渐渐感受到。比如,好的耳机放大器一般使声音更耐听些,而这个“更耐听些”的区别,A/B比较不能马上感觉到,要听上一段时间,你才会感觉到,哦,好象不加耳机放大器时听这张CD容易觉得累,加了以后不觉得疲劳了。
这就是耳机放大器带来的微妙的变化。我重申一遍,很多情况下,瞬时的A/B比较听不出区别并不意味着耳机放大器没用,它的增加耐听性的好处要长时间聆听才能渐渐感受到。这是我自己的经验。不加耳机放大器时,注意一下,音乐往往显得生硬一些,容易使耳朵觉得累。 的确如此。我的艺术家10.0看来是不能卖了,增加耐听性是一点,更重要的是马兰士MKII的耳机输出音量确实太大,夜深人静之时用最小音量听歌曲(最喜欢这样听)也不行:那种轻声细语的感觉根本无法体会。并且马兰士的耳机音量和RCA音量调节是一体的,开机时音量最大,如果直接用CD机耳机输出来听耳机的话,每次都要将音量调下来,很烦。<P>另外问小白斑竹个技术问题,马兰士的音量调节应该是数字式吧?如果是数字式的,音量调小时信噪比和动态是不是也会相应变小?还有,63se的音量调节范围是多少dB?63seCD机耳机输出电平大概有多少V?谢谢。
哎呀,虽然我自己也有马兰士63SE,但我倒不知道它的音量调节范围是多少,但无论如何音量调小时,信噪比肯定会劣化的,因为电路噪音这个本底噪音的电平是固定不变的。音量调到最大时的输出电平应该是2V。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