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之观念篇(别有用心)
一些十分简单的哲学原理,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些看似高深的文字,用在随身听上,未尝不可?今日小弟我突发奇想,温习之余,尝试把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对随身系列的看法、做法以及种种跟哲学原理联系起来,抒发一下咱的抱负及对随身听的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应该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发展。”
在这里,日常的随身听就是所说的物质。物质是发展的,随身听当然不离其宗。随着厂家新产品的不断推出,随身听也在发展,磁带、cd、md不正说明如此?好了,这很简单不多说。入题。
从sony开创性的推出第一款随身听起,随身听就开始慢慢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产生了对随身听的认识甚至对随身听的追求。这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载体、技术的不断演变,也决定了我们意识的更新。相应的我们对随身听的理解,也局限了我们对随身听的购买、使用、甚至追求!既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意识应该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发展”也可以说是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日新月异的随身听的认识。
但是,3句话结合后应该这样说:
厂家的产品在更新,厂家的技术在更新,厂家的特色在鲜明,每个厂家难道没有在为了自己的市场而奋斗?!答案显而易见。可为什么很多人要反其道而行之?我要抨击的是,现在的一股误导别人的崇拜老机、崇拜音质的潮流!随身听,随身而携,随身而听,这难道不是随身听的宗旨么?可是…… 以前的技术不得力在加上集成芯片技术的原因,这样的得到产品只能做到比较大的功率,相应的,大功率带出了好音质、高消耗,适应时代的产品不应该多说什么。可是到了现在,为什么说到机器,说到音质就要提老机?就要提01?现在是2003年了,1999年的(甚至之前)的东西老要提出来?个人追求的话,是理所应当,但是误导了风气就要抨击。一个很简单的逆向思维:以现在任何一家随身听厂家的实力,要做一台好声的机器,还不简单么?可是为什么不推出呢?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想过没有,咱们是玩随身听的,厂家可是做随身听!它不做,咱有得玩么?厂家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厂家自然做过定位的,到底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厂家最明白,用不着咱们瞎搅和,去建议什么什么老机,好的老机,还有01,容易找么?何必弄的那么辛苦?!让一些混水卖机器的人趁机占了便宜!
现在数码产品发展的大趋势是“轻、薄、短、小”,这是规律,稍微懂一点的人都知道,规律是不可改变的。逆流也终会顺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之前是说老机的,现在可是说主流。咱们买随身听,图的是什么?
答案不用我说,一定十分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就对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管什么老机,我都不建议!主流嘛,当然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相对而言)更重要的事,不要陷入误区。购买、使用随身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音质的话,体积、外观自然放而其次。如果是体积的话,又何必在音质上斤斤计较呢?
可是,我有题外话要说:随身听嘛,到底用来干嘛?
---是放在家里hi-fi?那我可以告诉你,你随便问一个稍微懂行的人,他一定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随身听来hi-fi是浪费。因为他根本hi-fi不起来。瓶颈完全在随身听自身。”
---是追求音质的享受?我就晕……玩随身听,何必在乎那一点点音质的区别?而且那一点区别,你听不听得出来还是问题呢~ 现在的随身听要说音质区别,其实是声音取向的问题。每个厂家的产品的取向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后都基本有了各自的特点(这个可以以后细说):索计比较pop些,也就是音染重些,适合流行;松计比较hi-fi,也就是比较真实还原,适合乐器一些。同一个品牌的主流声音的区别大可在若离之间,先不说你能否听出,至少要听出还需要比较昂贵的器材。
---是追求随身的音乐?那为什么还要计较这个“叉叉”和那个“圈圈”音质的区别?正如上文所说,这个区别你听得出么、有办法听得出么?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了,别太在乎别人对机器音质的评价。因为很多人根本没听过,甚至没有听出有什么区别。
综上,太苛求、注重音质,为什么要选择随身听?!现在一款主流随身听的价格,足以购买一台国产入门的hi-fi的cd台式机。需要便携,为什么拘泥于那么一点点的音质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谁都听过,在2者之间找到自己的黄金分割点就行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个有特点。”
这里的矛盾有些难说明,但是可以看作是事物自身的属性、特质。具体联系随身听可以这样说:
磁带、CD、MD以及MP3,可以说是现在随身听的主要载体。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磁带:模拟数据,根据电流强度记录在带电阻的磁带上,使用磁头还原,还原度低。CD:完全数码数据,根据0、1排列的不同进行还原,还原度高。MD、MP3:有损的数码压缩数据,只是2者的压缩编码不同,但原理大概都是省略掉人耳理论上听不到的声音以达到压缩的目的。根据这个,可以延伸为:
磁带基本被淘汰……再加上我年纪小,没玩过这个……所以……
CD因为其自身矛盾(特点),是随身听里面音质最好的。最主要的是其技术相对公开,能够从事起解码生产的厂家比较多,声音取向也不同,所以是众说纷纭的一样。但就随身听而言,暂时还是索和松2者称霸,其声也说过了。
MD vs MP3 2者的区别是比较难分的。很多人都说MD比MP3好,我不觉得。因为MP3的技术是比较公开的,而MD技术是只对日本公司公开,对外完全保密。(别跟我说,你见过日本以外的MD公司……)在这样的局面下,MD与MP3自然是不可比的。还个方面来说,MD一般使用DISKMAN的光纤输出来进行数码录音,而MP3则是网上下载和自己转录。因为MD技术十分机密,所以其核心芯片一般都基本一样,相应的录制规则已经定死,只有模式的选择,没有太大回旋余地。因此MD碟片的容量自然没有多大意义。而MP3一方面由于技术的相对公开,所以导致核心芯片的泛滥,其质量的参差和性能的差异……不用我多说了吧;另一方面MP3以容量为单位,在存储这个取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上,高品质的MP3歌曲的空间多大,想必许多MP3 ER比我更清楚,再加上MP3随身听的容量有相对不可改变性(不能象MD那样还碟子)。以上2个方面局限了MP3的声音的发展。2个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怎会具有可比性?(呵呵,为许多MP3ER平反~)
它们不仅各自都有区别,统一范畴的产品在其竞争中也有着区别:比如不同品牌的竞争。这个大伙儿一定很熟悉了,不用我罗嗦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它们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难道我们不可以大胆的想到:将来MP3使用高能集成芯片来扩张市场、或者MD使用高效解码芯片独领风骚?甚至HI-FI的机器做到了随身听大小?“事物总是发展的”,某天,也许我说的东西成了一纸垃圾也不一定。
综上,每个事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矛盾(特点),我们在购买、使用时,是不是要考虑其矛盾(特点)?追求音质、追求体积、追求…… 追求什么都有各自的选择,何必为了别人的一句话语,硬是要在某个范畴里面“鸡蛋里面挑骨头”。想开点吧,只要某个它(随身听)能够解决你的矛盾就行了,要是它不能,一定有别的东西转化你的矛盾。(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结语:鲜花鸡蛋我都接受,写得好请回贴鼓励,写得不好敬请怕砖,咱们交流交流意见。若是我的观点有些偏激,请多多包涵,这是我文章一贯的特点,我怎么也改不掉。还有一句话:“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不仅可以用在随身听上,也可以用在人上。具体自己理会吧。
对了!文中,某些问题和细节我没有深入发掘下去,因为这样会陷入“钻牛角尖”的误区,何况要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思考余地。就请大家自己推敲一下吧,可以去找我讨论讨论:www.smcn.net
此文章属于www.smcn.net的斑猪:水若寒。
如需要转载,请到smcn论坛联系。 等待大家拍砖 ding ,不介意吧? 从唯物注意的角度来拍随身听呀,呵呵,实用及可买,买东西就是这样呀,自己喜爱什么就买什么好了,能力所限三,文章不错,有同感。 至今还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化近2000元买甚至二手的01随身听 磁带:模拟数据,根据电流强度记录在带电阻的磁带上,使用磁头还原,还原度低。
前两天搞了个WM-DC2,接着耳放听以前买的打卡带,
CD这个东西还真是。。。 最初由 只爱陌生人 发表
前两天搞了个WM-DC2,接着耳放听以前买的打卡带,
CD这个东西还真是。。。
应该这样说:磁带基本被淘汰……再加上我年纪小,没玩过这个……所以……
说得不对的话,请多指教。 楼主的签名很强啊! 写得好,一切要看自己的需要。 拍砖,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要求和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一切随缘吧. 最初由 水若寒 发表
应该这样说:磁带基本被淘汰……再加上我年纪小,没玩过这个……所以……
...
胡说八道
LP卡带开盘都老了可是在HI-FI领域都是主力军
都是超级好的模拟音源,最自然的声音就是模拟的
好好多听听吧,别看写这么一大篇字就能虎人!!!
听的多做的多才更能提高自身水平,听过再说 最初由 水若寒 发表
应该这样说:磁带基本被淘汰……再加上我年纪小,没玩过这个……所以……
...
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吗
要知道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磁带之所以 停产不是他不够好是他 已经不能为 厂家赚取更多利润啦你要是听过极品的磁带机 就不这么写文章啦年纪小 以后要多看 多听 少发这么无聊的评论 呵呵,真是因为我年纪小,所以才会写这样的文章。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好多所谓“大人”一点激情都没有,就像楼上所说,多看多听,少写。我不喜欢这样,年轻没有失败!~
磁带再怎么说,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何必……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厂家是做东西的,我们是玩东西的,生产决定消费。 随身听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转贴
进口随身听现在已经成了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且其规格型号层出不穷,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几乎每年都会有几十种“改进型新产品”走入市场。可是一些资深玩家发现,新推出的产品,按道理应该比老型号要好,可是往往在外观新颖的同时,其品质却在不断下降。例如1996—1997年度的索尼随身听,中低价位产品中有不少刚过保修期就出现带速变慢和其它故障,而且音质也不如1994年以前的老产品悦耳动人,显得干硬和单薄,难道新产品还不如旧型号?
其实,商品的更新换代往往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含量,一些成熟的产品如普通彩电、中低档随身听已经不会对其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往往只是在外形和一些功能上作一点变化。但是技术是不应该退步的,为什么新出的产品不如以前的产品呢?
分析一下厂家的成本和赢利构成,可以发现: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已定型的电器产品不太可能提价,反而不断降价。然而劳动力成本和营销费用均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自然越来越高。所以为了保持利润甚至提高利润,企业一定会设法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产品升级换代的过程说穿了就是努力扩大市场影响,迎合消费者求新的心理,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君不见,一年一度推出的进口随身听“新产品”中,有多少是换汤不换药!真正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说几乎没有。还有真正的高档机几年来一直维持原样。所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升级换代,商业上的动机大于技术上的改进。那么这种升级过程是怎样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产品的质量又有什么影响呢?
分析一下厂商的动态就可以发现,目前日本电器商降低成本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委托劳动力在成本低的地方进行加工
例如随身听是十几年前由索尼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原来都是在日本本土制作的,随着销售量的大幅度提高,后来把中低价位的随身听转移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制造,本土就只生产高级的随身听。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大市场的起动,日本索尼和爱华随身听的销售量迅速增加,为了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大多数供应中国市场的随身听就在中国深圳、东莞一带制作,原来新加坡等地的产品主要供应欧洲市场。最近还发现爱华公司的一部分产品是在印度尼西亚生产的,可能是一个新厂。
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生产的随身听主要有以下特点:由于有一部分产品是生产后用于出口欧洲地区的,这部分产品一定是按严格的技术标准制造的,而且在机身和包装上印有欧共体质检标记,这些产品的质量与新、马等地的产品基本上是一个级别的。性能优良,返修率极低。
另外一部分产品是专供中国大陆市场的,往往产地标识上就不正规,有些产品不标产地名,只标注含糊其词的:“日本爱华公司”或“日本索尼公司”等英文字样。这种产品质量也要差一些,从返修率上来说这些产品要比按国际标准制作的产品要高得多。有时产地会印成一张不干胶贴在包装盒上,商家销售时又撕下来以避免消费者因是中国产的而提出疑问或拒绝购买。
在劳动力低廉的地区生产,当然就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也符合国际资本转移的趋势。但是按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区别对待欧洲和中国的消费者,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不尊重,也在实际上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二、使用更廉价的配件来替换原来价值较高的配件
原来老式的机芯往往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结构较笨重,但质量可靠。有人买了老型号的随身听使用七八年后仍然状态良好。现在的新型中低档随身听普遍使用的是成本低廉的塑料构件,有些型号的随身听(如爱华PX-377)其机械部分的塑料构件半年后就磨损了,而且进口随身听的修理费用极高,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增大了购买的风险。
耳机是随身听的重要配件。而且进口耳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随身听配用的耳机一般都采用笛管式谐振设计,音质传真,低音强劲,有着相当高的技术难度。事实上,一只进口耳机的价格,会与一台低价国产机同价。如果用便宜的耳机配机,其整体成本会大幅度降低。1996年,索尼公司用新的MDR-801耳机取代了1995年以前用于所有索尼随身听配机并广受好评的MDR-741耳机,这种新耳机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材料上都不如原来的耳机,有些学生使用过后评价说这是所有进口耳机中音质最差的。
另外1998年索尼公司又推出了MDR-802耳机,据使用者反映还不如801耳机的音质,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实际上索尼公司当然知道新耳机不如旧耳机,因为索尼的CD随身听和高档机仍然使用MDR-741或者MDR-136作为标准配件。还有部分不是销往中国的顶级机甚至配用的是高级的MDR-837耳塞式耳机(市价近200元)。
爱华公司也存在相同的情况,例如1997年版的低档机配用的黑耳机(051型)和中档以上机配用的条金耳机制作就比原来的95年版041型灰爱华耳机和小孔爱华耳机粗糙,音质也差一些,变得单薄了。这些耳机据了解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不用说,这些办法就是日本公司降低生产成本采用的“好主意”,但客观上,其音质水平自然大受影响。而且,爱华公司1992年前后用于配机的银爱华和金爱华,音质相当出色,但后来也不见生产了。
三、使用大规模电路集成块来代替分离元件
1996-1997年度索尼中低档随身听的音质变得单薄、干硬,是索尼的技术不行了吗?其实这根本就不关技术的事,为了节约成本,厂家大量地使用集成电路来代替各个分离元件,自然就降低了电路的性能,也就消除了声音的细节和泛音,也就形成了这种干巴巴的声音。其实,可以说,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代表技术的进步,也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这是以牺牲音质为代价的。而且其稳定性也尚待考验。
老式的随身听使用的都是分离元件,其制作精度高,电路设计复杂,成本不用说肯定很高,产品也较大较重,但音质良好,使用的可靠性也比较高。大规模集成块的使用,使得产品的微型化,轻便化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厂家大幅度降低成本提供了空间,但音质就差得多,出现所谓的数码声,声底变薄,低频性能也变差了。这种随身听维修起来也比较困难,几乎可以说是一次性随身听。比如带速变慢,原来可以调节一个控制器,但现在几乎不起作用。这些大规模集成块不仅应用在低价机中,在高价机中也普及开来,集成块的应用还可以方便地采用许多“高级”功能如全功能遥控、轻触式按键等。例如爱华的TS-729数码宝是一代名机,音质出色,但按键采用机械式,耳机也没有线控功能,机身为金属结构,较重。但其改进型机TS-739、TS-759等机变得小巧一些了,也多了一些诸如遥控等功能,可是声音又干又硬,同729简直不能相比,但价格是差不多的,懂行的人当然宁肯选择前者。
四、第四个品质下降的原因,估计是商业上的动机,就是刺激更高的消费。
相同价格的产品品质不如从前,为了得到更好的产品,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档次更高的商品,当然,厂商的利润也就提高了。其实,一些功能的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是极为有限的(例如几元),但价格的增加就极为突出,可能会加几十甚至上百元。所以,提高消费档次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厂家的利润水平。
另外,索尼公司在北京一度成为电器投诉最高的外国厂家,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许多电器刚过保修期就坏。我们发现索尼的低档机中,使用半年到一年以后往往出现带速变慢的情况和其它故障,而且部分机型还无法修理还原,这种情况不知是否日本人认为使用了这么长时间就该换新机了。对于欧洲和日本人来说,一台二三百元的随身听仅仅是一两个小时的工薪,可是对中国学生来说则可能是一个月的伙食钱,如此更新换代是我们还无法承受的,因此建议买低档机不要买索尼,爱华的五百元以内的机器比索尼要耐用得多。高档超薄机仍以索尼占有优势地位,爱华的超薄机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可靠性和音质都不如索尼和松下的高级机,选购时要当心。另外,考虑品质问题,1995年以前的老型号机应为首选。
那么,在日本人“偷工减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可能买到满意的随身听听呢?还是有机会的:虽然在低档机中,已经不可能在制造技术和音质提高上下功夫改进,但是对于代表本公司随身听制造水平的高档机上,各家公司还是努力使出看家本领的。例如索尼的EX1、EX3、EX7等机,以及8字头,9字头等不是准备提供给中国市场的特高级机,无论制作工艺还是音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良。本底噪音和磁带噪音都极低,几乎可以媲美CD机。 ding 不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