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8-9 17: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身听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转贴
进口随身听现在已经成了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且其规格型号层出不穷,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几乎每年都会有几十种“改进型新产品”走入市场。可是一些资深玩家发现,新推出的产品,按道理应该比老型号要好,可是往往在外观新颖的同时,其品质却在不断下降。例如1996—1997年度的索尼随身听,中低价位产品中有不少刚过保修期就出现带速变慢和其它故障,而且音质也不如1994年以前的老产品悦耳动人,显得干硬和单薄,难道新产品还不如旧型号?
其实,商品的更新换代往往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含量,一些成熟的产品如普通彩电、中低档随身听已经不会对其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往往只是在外形和一些功能上作一点变化。但是技术是不应该退步的,为什么新出的产品不如以前的产品呢?
分析一下厂家的成本和赢利构成,可以发现: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已定型的电器产品不太可能提价,反而不断降价。然而劳动力成本和营销费用均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自然越来越高。所以为了保持利润甚至提高利润,企业一定会设法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产品升级换代的过程说穿了就是努力扩大市场影响,迎合消费者求新的心理,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君不见,一年一度推出的进口随身听“新产品”中,有多少是换汤不换药!真正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说几乎没有。还有真正的高档机几年来一直维持原样。所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升级换代,商业上的动机大于技术上的改进。那么这种升级过程是怎样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产品的质量又有什么影响呢?
分析一下厂商的动态就可以发现,目前日本电器商降低成本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委托劳动力在成本低的地方进行加工
例如随身听是十几年前由索尼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原来都是在日本本土制作的,随着销售量的大幅度提高,后来把中低价位的随身听转移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制造,本土就只生产高级的随身听。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大市场的起动,日本索尼和爱华随身听的销售量迅速增加,为了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大多数供应中国市场的随身听就在中国深圳、东莞一带制作,原来新加坡等地的产品主要供应欧洲市场。最近还发现爱华公司的一部分产品是在印度尼西亚生产的,可能是一个新厂。
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生产的随身听主要有以下特点:由于有一部分产品是生产后用于出口欧洲地区的,这部分产品一定是按严格的技术标准制造的,而且在机身和包装上印有欧共体质检标记,这些产品的质量与新、马等地的产品基本上是一个级别的。性能优良,返修率极低。
另外一部分产品是专供中国大陆市场的,往往产地标识上就不正规,有些产品不标产地名,只标注含糊其词的:“日本爱华公司”或“日本索尼公司”等英文字样。这种产品质量也要差一些,从返修率上来说这些产品要比按国际标准制作的产品要高得多。有时产地会印成一张不干胶贴在包装盒上,商家销售时又撕下来以避免消费者因是中国产的而提出疑问或拒绝购买。
在劳动力低廉的地区生产,当然就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也符合国际资本转移的趋势。但是按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区别对待欧洲和中国的消费者,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不尊重,也在实际上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二、使用更廉价的配件来替换原来价值较高的配件
原来老式的机芯往往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结构较笨重,但质量可靠。有人买了老型号的随身听使用七八年后仍然状态良好。现在的新型中低档随身听普遍使用的是成本低廉的塑料构件,有些型号的随身听(如爱华PX-377)其机械部分的塑料构件半年后就磨损了,而且进口随身听的修理费用极高,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增大了购买的风险。
耳机是随身听的重要配件。而且进口耳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随身听配用的耳机一般都采用笛管式谐振设计,音质传真,低音强劲,有着相当高的技术难度。事实上,一只进口耳机的价格,会与一台低价国产机同价。如果用便宜的耳机配机,其整体成本会大幅度降低。1996年,索尼公司用新的MDR-801耳机取代了1995年以前用于所有索尼随身听配机并广受好评的MDR-741耳机,这种新耳机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材料上都不如原来的耳机,有些学生使用过后评价说这是所有进口耳机中音质最差的。
另外1998年索尼公司又推出了MDR-802耳机,据使用者反映还不如801耳机的音质,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实际上索尼公司当然知道新耳机不如旧耳机,因为索尼的CD随身听和高档机仍然使用MDR-741或者MDR-136作为标准配件。还有部分不是销往中国的顶级机甚至配用的是高级的MDR-837耳塞式耳机(市价近200元)。
爱华公司也存在相同的情况,例如1997年版的低档机配用的黑耳机(051型)和中档以上机配用的条金耳机制作就比原来的95年版041型灰爱华耳机和小孔爱华耳机粗糙,音质也差一些,变得单薄了。这些耳机据了解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不用说,这些办法就是日本公司降低生产成本采用的“好主意”,但客观上,其音质水平自然大受影响。而且,爱华公司1992年前后用于配机的银爱华和金爱华,音质相当出色,但后来也不见生产了。
三、使用大规模电路集成块来代替分离元件
1996-1997年度索尼中低档随身听的音质变得单薄、干硬,是索尼的技术不行了吗?其实这根本就不关技术的事,为了节约成本,厂家大量地使用集成电路来代替各个分离元件,自然就降低了电路的性能,也就消除了声音的细节和泛音,也就形成了这种干巴巴的声音。其实,可以说,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代表技术的进步,也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这是以牺牲音质为代价的。而且其稳定性也尚待考验。
老式的随身听使用的都是分离元件,其制作精度高,电路设计复杂,成本不用说肯定很高,产品也较大较重,但音质良好,使用的可靠性也比较高。大规模集成块的使用,使得产品的微型化,轻便化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厂家大幅度降低成本提供了空间,但音质就差得多,出现所谓的数码声,声底变薄,低频性能也变差了。这种随身听维修起来也比较困难,几乎可以说是一次性随身听。比如带速变慢,原来可以调节一个控制器,但现在几乎不起作用。这些大规模集成块不仅应用在低价机中,在高价机中也普及开来,集成块的应用还可以方便地采用许多“高级”功能如全功能遥控、轻触式按键等。例如爱华的TS-729数码宝是一代名机,音质出色,但按键采用机械式,耳机也没有线控功能,机身为金属结构,较重。但其改进型机TS-739、TS-759等机变得小巧一些了,也多了一些诸如遥控等功能,可是声音又干又硬,同729简直不能相比,但价格是差不多的,懂行的人当然宁肯选择前者。
四、第四个品质下降的原因,估计是商业上的动机,就是刺激更高的消费。
相同价格的产品品质不如从前,为了得到更好的产品,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档次更高的商品,当然,厂商的利润也就提高了。其实,一些功能的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是极为有限的(例如几元),但价格的增加就极为突出,可能会加几十甚至上百元。所以,提高消费档次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厂家的利润水平。
另外,索尼公司在北京一度成为电器投诉最高的外国厂家,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许多电器刚过保修期就坏。我们发现索尼的低档机中,使用半年到一年以后往往出现带速变慢的情况和其它故障,而且部分机型还无法修理还原,这种情况不知是否日本人认为使用了这么长时间就该换新机了。对于欧洲和日本人来说,一台二三百元的随身听仅仅是一两个小时的工薪,可是对中国学生来说则可能是一个月的伙食钱,如此更新换代是我们还无法承受的,因此建议买低档机不要买索尼,爱华的五百元以内的机器比索尼要耐用得多。高档超薄机仍以索尼占有优势地位,爱华的超薄机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可靠性和音质都不如索尼和松下的高级机,选购时要当心。另外,考虑品质问题,1995年以前的老型号机应为首选。
那么,在日本人“偷工减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可能买到满意的随身听听呢?还是有机会的:虽然在低档机中,已经不可能在制造技术和音质提高上下功夫改进,但是对于代表本公司随身听制造水平的高档机上,各家公司还是努力使出看家本领的。例如索尼的EX1、EX3、EX7等机,以及8字头,9字头等不是准备提供给中国市场的特高级机,无论制作工艺还是音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良。本底噪音和磁带噪音都极低,几乎可以媲美CD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