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試聽參考器材:
Quad 77 CD唱盤、Denon DCD-S1 CD唱盤,Linn Majik-1綜合擴大機、Cardas Golden Cross訊號線與電源線。Stax Lamda Signature/SRM-T1s耳機。
Grado RS-1聲音特色:
低頻結實凝聚、中音率直傳真,高頻平順,具有專業設備耐用與平衡特性。
◎音響二十要表現:★★★★★。製造品質:★★★★。價值價格比:★★★★。
Audio-Technica ATH-W10VTG聲音特色:
佩戴舒適,隔音良好,音質細緻華麗,線條清晰柔美,有歐式的風味。
◎音響二十要表現:★★★★。製造品質:★★★★★。價值價格比:★★★★。
Grado RS-1規格:
動圈式設計、半開放式結構,頻率響應12Hz-30KHz,靈敏度96dB,平均阻抗32歐姆,左右配對誤差0.05dB。售價:23,000元。代理商:聚勝。
Audio-Technica ATH-W10VTG規格:
密閉式動圈設計,靈敏度100dB,頻率響應5Hz-30KHz,最大承受功率2000mW,阻抗48歐姆,重量370克。售價:14,000元。代理商:十全。
圖片1 2
喇叭用原木製造音箱不稀奇,義大利將近十個牌子的喇叭都有這種產品。耳機用木頭做殼的,似乎就很少見了。我所知道的只有SONY的MDR-R10,每組售價三十六萬日幣,只接受預約生產。這款耳機的振膜使用生物分子材質,外罩則是樹齡兩百多年的高山木材製成,聲音究竟如何大概沒幾個人聽過。說來真巧,美國Grado與日本Audio-Technica同時推出售價比較合理的木殼耳機,這兩家公司都是以製造唱頭起家,也都有一段精彩的發展史。在美、日貿易戰的大傘下,我們來看看另一種不一樣的競爭。
Grado RS-1
首先我要為七十三期介紹的Grado HP-2耳機進行一些補充,當時以為Grado公司仍是由老Joseph Grado領軍,一系列Grado耳機也是他開發的。後來才知道老Grado早就不管事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鑽研歌劇,製造小提琴,以他過去精密鐘錶匠的技術把玩汽車。Grado公司已經賣給他的姪子John Grado,John也是目前公司的總裁,他帶領這家四十幾年的老企業再創輝煌的第二春。
老Grado是在一九五四年左右創業的,公司位於紐約布魯克林附近一棟兩層樓的老建築。Joseph Grado在餐桌上親自繞製他著名的動鐵式(MI)唱頭,樓下就當作倉庫,請了一些家庭主婦兼差包裝,他和家人就窩居在樓上。Grado正逢類比唱片蓬勃發展的年代,因此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姪子John才十二歲就被抓來當童工幫忙,後來John上大學研究商業管理,奠下日後成功的基礎。CD問世後,Grado公司的經營出現問題,唱頭生意一落千丈,八○年代末John以五萬美元向叔叔買下這家公司時,裡面居然只剩下三位兼職的員工與一位全時間的工程師-John Chaipis。老Grado當時快七十歲了,根本無心事業,他原來想直接結束營業。
John Grado接手後,與工程師John Chaipis花了六個月時間研究新產品,他們決定借助同樣快七十歲的John Chaipis在機械方面的長才,重新設計耳機。Chaipis自己擁有一間機械廠,他把製造唱頭所需的精密技術移植到耳機上,短時間就獲得很好的成績。九一年Grado首先推出三款價位在150-275美金的耳機,掀起市場上的一陣轟動。之後他們一方面開發高單價的專業機種,HP-1與HP-2獲得dmp、Delos、Masterdisk等知名錄音室採用,其中Melos老板George Bischoff更對Grado耳機的聲音陶醉不已,特別設計了SHA-1耳機放大器來搭配。另一方面Grado積極搶佔低價市場,便宜的SR-60去年就賣了150萬美元,而他們的總營業額不過兩百萬美元左右。所有的Grado耳機中約有三分之一強銷往美國以外地區,他們的獲利也相當豐厚,達六十幾萬美元,目前與KOSS並列為美國耳機的二強。
起死回生的Grado現在終於有能力開發自己的精神標竿,也就是參考級的RS-1耳機。事實上Grado耳機的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我認為最抵買的是SR-60,電腦網路上的音響討論區很多學生都是SR-60的擁護者。價值價格比最高的,應該是定價4,800元的SR-125,它的聲音在國際上頗有好評。昂貴的HP-1、HP-2與定價8,300元的SR-325採用無共振的鋁合金框架,非常結實耐用,但佩帶舒適的程度卻不如其他低價位採用聚碳纖維框架的產品。
除了SR-60以外,所有Grado耳機的發聲單體都是三吋的動圈式結構,磁力很強的釹磁鐵,音圈與導線則是UHPLC超高純度無氧長結晶銅(SR-80與SR-60只用OFC音圈)。這種線是以極緩慢的速度從熔爐中抽出來,一邊拉長一邊冷卻,每個結晶原子可以長達數米。Grado並不認為超薄的振膜有益處,雖然高頻延伸與速度會更好,但卻無法承受大音壓。把磁鐵、振膜解決後,如何安裝也是學問。一些廉價耳機只是把單體黏到框架中就完工了,Grado卻在阻尼材料、絕緣耳墊、堅固的外殼與剛性的頭墊等方面下了許多功夫。一般聽來,Grado的耳機音染特別低,沒有誇張纖細的高音,沒有膨脹肥腫的低音,但傳真度很高。
新的RS-1外殼改用桃花心木以手工切割製造,這是Grado花了一年多時間,試驗了六十多種木頭後才決定的。另外振膜部分也做了一些改良,使頻寬拓展到12Hz-30Hz,是Grado耳機家族中規格最好的。但是…一個傳統動圈耳機要賣兩萬多台幣,會不會太貴了?台灣第一批進口的RS-1耳機送到雅弦錄音室後,十幾個錄音師聽完立刻中毒,每個人都買一支來過過癮。英國著名的評論員Ken Kessler曾經挑選八樣現階段「Best of the Best」的音響產品,喇叭為Wilson Grand SLAMM與Sonus Faber Guarneri Homage,CD唱盤是Krell KPS-20i,LP轉盤是Rockport,數類轉換器為Mark Levinson No.30.5,擴大機選了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00後級與Sutherland 2000系列前後級,耳機呢,當然是本文的主角-Grado RS-1。他說,RS-1的聲音就跟它的外觀一樣漂亮。
試聽這兩付耳機相當麻煩,因為我家中所使用的器材,竟然沒有一部有耳機插孔的!最後只好拿Linn Majik-1綜合擴大機來推動,和CD唱盤間以Cardas接線連接,真是太奢侈了。隨身聽CD夠不夠力驅動RS-1呢?沒有問題,RS-1的阻抗負載和SR-60一樣,效率卻反而高了2dB,所以一般的隨身聽也能推得很好。只不過RS-1的插頭為標準的1/4吋,你必須另外想辦法找轉接頭。由於沒有HP-2可以比較,我另外向雜誌社其他編輯借了SR-60與SR-125來試聽,發覺RS-1的確不是同一級的產品。他們直接沒有隱藏修飾的個性是一樣的,有延伸、清晰富解析力但不很豐富的低頻也大同小異,中低頻以上就進步很多了。
RS-1的中頻在凝聚密度高之餘,又加上了更通清的透明度,剖析細節易如反掌。CD唱盤從Quad更換成Denon當然瞬間就能分辨出來,線材從Ensemble換成Cardas指出差異也很簡單,但Decca不同時間的錄音或不同錄音師的作品也能明白表示出來,RS-1的解析力確有過人之處。Stax相形之下低頻的重量感沒有Grado這麼堅實,中頻則更透明,高頻也比較飄逸,整體而言太美了,所以實體感反倒不足。RS-1高頻進步的地方是空氣感更多,質感更加晶瑩,而紋理的縝密一點也沒變。猜想這和RS-1到30KHz的延伸有關係,聽HP-2或便宜的SR-60,總覺得高頻的純淨度與精緻程度還不太夠,現在SR-1大部分彌補過來了。
能承受大功率的特質在RS-1身上也繼續保持,當Linn擴大機音量顯示到50,耳朵已經快受不了的邊緣,RS-1仍沒有明顯的失真。大展贈送的喇叭花選集用來測動態,Chesky十週年精選用來測暫態速度與空間感,DG阿卡多「魔鬼的聲音」用來測弦樂,RS-1都以「不華美,但很真」的姿態出現。RS-1另一個優點是很好戴,即使沒有更換耳墊,很容易就忘了它的存在,夏天也不會汗溼耳際黏答答的不舒服。以RS-1整體表現來說,我認為它比HP-2還要抵買。
Audio-Technica ATH-W10VTG
相較於Grado RS-1的樸素個性,日本Audio-Technica的ATH-W10VTG無論是外觀與聲音都華麗多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寫Audio-Technica的器材,順便向大家簡介這家公司的一些資料。
Audio-Technica的創辦人松下秀雄最早在石橋公司的美術館工作,他只有高等商業學校的學歷,但鄉下人堅毅的個性與認真的態度使他受到重用。由於對音樂和音響的熱愛,所以松下建議石橋公司的上司在美術內舉辦LP唱片欣賞會,很快與一群愛樂者和音響製造者建立起關係。二次大戰後日本努力從殘破的陰影中站起來,又逢英、美的錄音工業進入黃金時期,松下先生在四十二歲那年決定自己出來創業,全新投入音響工作。一九六二年松下與山本裕章、上田晃司、千葉久郎合作,在東京都新宿區建立了Audio-Technica株式會社。很快他們發表了第一支MM唱頭AT-1,利用尿素樹脂製造唱頭殼,使得剛性與靈敏度都大幅提高,比起老式的陶瓷唱頭聲音好多了。
剛開始他們還兼做唱頭OEM,公司規模於是越來越大。六三年Audio-Technica推出第一支AT-1001唱臂,六四年發表第一支MC唱頭,六七年Audio-Technica著名的VM型唱頭問世,這是用鋁鎳鈷磁鐵按照錄音頭配置原理所開發的,後來VM型唱頭屢經改良,成為該公司的特產之一。一九七四年Audio-Technica首次發表AT-700系列的頭戴型耳機,三年後又發表電容型耳機,同時推出他們的麥克風。之後Audio-Technica就在唱頭、耳機、麥克風與其他零配件方面取得市場盟主地位,到今天他們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唱頭製造廠。由於Audio-Technica走的是大眾化路線,比較少有非常發燒的產品,所以一度被批評為「沒有特色」。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要適應許多人的需求,所以他們的產品不能有強烈的個性,否則不易被接受。同樣是唱頭,日本Ikeda、Supex、Stax走的就是高價少量的路線,兩者不能拿來互為比評。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見Audio-Technica的耳機產品也不會很貴,因此第一次見到有著美麗木殼的ATH-W10VTG,還真嚇了一跳!Audio-Technica為什麼會生產這款限量三千支的耳機並不清楚,可以確定的是台灣分配到的數量並不多,想珍藏的人手腳可得快一點。從許多方面看得出來,Audio-Technica卯足了勁要樹立Hi-End耳機的形象。例如木殼是用日本飛驒高山所產的櫻花木切削成一個薄薄的圓盆狀,技術難度比Grado高出許多。頭帶部分以兩根細鋼管配合翼狀的墊子組成,戴在頭上非常、非常輕鬆無壓迫感。耳墊部分則是柔軟的人造皮革組成,依照臉型會緊密貼合,優點是與外界隔音很好,類似機場地勤人員所用的耳塞。缺點是有點密不通風,夏天不吹冷氣很容易就滿頭大汗。
單體部分也很特別,音圈使用8N銅線繞製,是日本耳機的頭一遭。一個強力的釹鐵硼磁鐵驅動一個半球型的大型振膜,它們被安置在一個強韌的障板上。簡單的說,在這個耳機中等於有一個密閉式的喇叭音箱,音箱材質就是櫻花木殼,在木殼與單體間以防震材料阻隔起來,耳朵就正對著這個「迷你」音箱。ATH-W10VTG標示的效率比較高,實際用飛利浦隨身CD推動,音量幾乎都要開到8或9的位置,聽起來有些勉強,建議最好還是連接前級或專用的放大器,才不會辜負原來的美聲。結構整個不同,因此ATH-W10VTG與半開方式的Stax、Grado聽起來也就截然兩回事。
首先,它會帶來一種類似在山洞中聽音樂的感覺,需要幾分鐘的適應時間,然後畫面才會豁然開朗,進入另一個桃花源。外在的干擾音減少了,ATH-W10VTG提供的是背景寧靜,刻劃細膩,表情豐富的聲音。
其次,ATH-W10VTG有著平順、不誇張、質感華麗,但又談不上是中性無染聲音表現。假設Grado比較接近原音,Stax就柔和得多,而Audio-Technica在陰柔之外還加上一份日本高級音響才會有的酖美氣氛。比起老日本耳機過於強調高低頻效果,中頻不夠透明的情況,ATH-W10VTG已經算是突破格局,賦予一種歐式的詮釋方式。
你還會發現,ATH-W10VTG的細節特別多,Grado播出來的弦樂是一片的,而Audio-Technica卻能一絲絲的分開來。尤其聽古典音樂時,它很漂亮的高頻延伸與不突出的中頻,令人聯想到Ensemble喇叭。拿來欣賞爵士或熱門音樂,ATH-W10VTG在動態上有些拘謹,低頻的能量比Grado少一些,衝擊力也不是最強的。我認為它最拿手的地方,是低音量時所提供的完整音樂表現,這方面包括Stax與Grado都不是對手。
歌林代理的Diatone喇叭即將進口,兩次的音響大展中可能有不少朋友都聽過了,Diatone的聲音可以比擬為Audio-Technica的放大版。喜歡Grado那種少修飾表情直接的音響迷,大概不太習慣Audio-Technica的嬌柔纖細。喜歡Audio-Technica這種沈靜內斂,氣質優雅的聲音,恐怕也會嫌Grado有點野性。我認為這兩種耳機並沒有真正的優劣,只要你喜歡,它就是好的。純論收藏價值,Audio-Technica是限量生產型號,也是Audio-Technica有史以來最高級的耳機產品,當然更值得擁有。
有哪些耳機放大器
說來實在無奈,越來越多的音響在設計時根本已經捨棄耳機放大線路,即使用IC放大也多花不了幾十元,但我們就是找不到一個洞好用。外置式的耳機放大器當然有好處,它可以做得比較精密嚴謹,聲音可能比較好,同時也多了換線的樂趣。缺點是:它們好像都不便宜。
目前可以找到的耳機放大器不多,日本Audio Technica的AT-HA50(定價日幣34,800元)大概是其中功能最多的,有兩組輸入/輸出端子,四個耳機插孔,還可以和電子樂器一起聯用。Grado自己也生產了一款HPA-1耳機放大器,售價795美元,可以選擇電池或交流供電,目前已經停產。Melos有一款SHA-1前級/耳機放大器,我們曾經在七十二期介紹過,真空管放大,聲音非常好。美國Head Room產品最近非常走紅,從單一主機到電池供電、背包等一應俱全,售價自199美金至599美金不等。由於該公司採直銷路線,因此沒有海外代理商,有興趣的人可電洽(美國)1-800-828-8148。此外,台灣聚勝曾少量引進美國Earmax的迷你真空管耳機放大器,售價約在兩萬五千元左右。Krell、Audible Illusions與McCormack也有專為耳機開發的放大器,本地並未引進。台灣碩日倒是自己做了一台晶體/真空管混血的小擴大機,可以推電腦喇叭,也能欣賞耳機,售價在一萬元以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