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9-4 12:23 编辑
去年的旧文,好像没有在论坛发过,这里补发.
音响发烧友一入门就会遭遇“三大件”的概念。这个“三大件”绝对是ABC。音源、放大器、终端播放设备。终端播放设备不外乎喇叭或耳机。放大器,推喇叭的是“功放”或者就叫“放大器”,推耳机的是“耳机放大器”“耳放”或者叫“耳扩”。至于“音源”,是变化形式最多的,以下清单上的设备都可以是音源:手机、电脑(平板、笔记本、台机)、电脑独立声卡、各类解码器(DAC)、CD机、各类随身播放器、黑胶LP唱盘、磁带播放机。
喇叭系统中的放大器环节,在高档系统里,往往还分为前级放大器(Pre-amp)和后级放大器(Power Amp)这两个独立环节。前级放大器负责输入选择切换(如果主人有几个音源)、音量控制,后级放大器是个纯出力气的家伙,除了电源开关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功能按键。分出前级和后级的好处是屏蔽了两部分电路间的干扰,可以做到更高的声音品质。在hi-fi里有一个普遍原则——把某个环节独立出来,装入一个独立的机箱,由独立的变压器供电,往往能取得更佳的品质——高档系统中的放大器分为前级和后级就是因为这个原则在起作用。中低档系统中的放大器环节往往就是一台机器,有时也称之为“合并放大器”,英文叫Integrated Amp。合并放大器也有高档的,卖到几万元,声音也能很好,功率也能较大。嫌机器太多麻烦的人,通常会选择合并放大器,因为和前级+后级的方案相比,少用一根电源线、少用一对信号线(连接前级和后级的),器材少一件。
耳机放大器全部都是合并式的,没有再细分出前级耳放、后级耳放的。这是因为耳机放大器的输出功率都很小,一般就几百毫瓦到1-2瓦——99%的耳机就只需要这些功率——线路也大多很简单,没有必要再把功率放大部分独立出来了。
一套音响系统一般有“三大件”,这就象交响曲一般有四个乐章。但是并不都是四个乐章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有5个乐章,西贝柳斯的第7交响曲从头贯穿到尾是一个连续演奏的长乐章,这些都是“变种”。音响系统也是这样,存在变种形式,所以我这里先说说常见的变种。
一个主要的变种方式是,音源和放大器,或者放大器和喇叭,融合于一体了。
如果三个都融合于一体了,其实也很常见的。。。笔记本电脑其实就是啊,手机也是啊。开启笔记本电脑的扬声器、手机的扬声器听音乐,就得到了“三位一体”。当然那效果。。。。现实中并不存在音质太好的“三件合一机”。
音源和耳放融合为一体,非常多见。如果音源上带有耳机输出口,那就是音源和耳放结合了,可以直推耳机。随身播放器、音乐手机,100%都会有耳机口,天生就是一个音源+耳放的合体。现在带耳机输出口的解码器(DAC)也在逐渐增多。为什么?因为用耳机听音的人很多,一台CD音源或解码器如果带了耳机口,就可以很方便地插耳机聆听,是一个十分实用的功能。有一种产品叫“解码耳放”,最近非常流行,也属于“音源和耳放融合”的实例,大致的使用方式就是:前面接一台电脑(也可以接CD机或随身设备),然后插上耳机就能获得不错音质。
所谓“解码耳放”和“带耳机口的解码器”有什么分别吗?我觉得有一个细微的差别:如果是叫“解码耳放”,耳放部分一般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有一定的驱动力和素质,而“带耳机口的解码器”很可能只是添加了一个附加功能,耳机口里面只是简单的一片运放,只求能响。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解码器没有自称“解码耳放”,但实际上耳机口也做得不错。到底一个音源设备的耳机口做得如何?只看参数或厂家宣传又是没用的,只有靠实际试听,用不同档次的代表性耳机去测试。
耳机发烧友经常谈论“直推”的问题,就是指用这种带耳机口的音源设备来推耳机,而不用独立的耳放。近年来一个普遍的趋势是,耳机厂商们把耳机设计得越来越好推,灵敏度越来越高。除了各厂家的无法妥协、体现品牌形象的顶级耳机型号外,越来越多的耳机——我是说头戴式耳机——灵敏度高到足以用iPhone、iPad、三星手机等主流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驱动。就拿2014年新冒出来的一些重要耳机为例,Oppo PM1这副平板振膜的耳机,居然灵敏度高达102分贝,能直插iPhone聆听了。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美国Grado的耳机进行了一次全面改版,加了e后缀,其中经典型号RS1变成了RS1e,灵敏度大大提高,也变身为能直插iPhone欣赏的耳机! 森海的木馒头、HD598、拜亚的T50P、T70P、T5P、铁三角的ES系列,等等,还有那些喇叭厂家做的耳机,KEF、B&W、Focal之类,都是典型的档次较高、容易驱动的耳机。
说穿了就是,当今时代,一副耳机能否直插在iPhone、iPad、主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欣赏音乐,出一个过得去的声音,是一个“生命线”。过了这条线,那么前途光明,因为有几亿的潜在用户等着,可能会考虑买你的耳机,如果没过线,手机推不动,平板推不动,那几乎就是自绝于人民了。当然自绝于人民的耳机还是有活路的,就是在“发烧友”的圈子里去混。发烧友是唯一一个愿意花钱购买独立耳机放大器的稀有物种。耳机难推不要紧,只要声音有特色,能吸引发烧友,发烧友自会买耳放来伺候。但这个市场规模就太小了,是不可能跑量的。所以假如厂家追求的是跑量,那不论上天入地,一定要把耳机搞得好推,能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出效果。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把耳机的灵敏度提高,使之尽量好推,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举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大嗓门并不都能成为歌唱家。歌唱是一门艺术,极其讲究控制,而天生大嗓门只是高分贝而已,往往不知控制为何物。很多高灵敏度、一推就响的耳机,“潜力”并不大。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潜力”——潜力就是指,一对喇叭,或一副耳机,在最好的搭配条件下,能达到多好的表现。如果一副耳机,插在普通设备上听,然后插在高档的音源+高级的耳机放大器上听,出来的效果相差不大,那么可以说这副耳机的潜力是不大的,如果一副耳机插在普通设备上听,和插在高档的音源+高级的耳放上听,出来的效果有天壤之别,一个天一个地,那么可以认为耳机是有潜力的。有潜力的耳机,往往内在素质是很强的,只是依赖于前端、依赖于驱动而已。不给它好的音源、好的耳放,它无法出好的声音。
此类耳机里,最有名气、也最经常被误用的,也许是森海塞尔的旗舰HD800。很多初烧买了这副耳机,然后发现它手机推不动、平板推不响、插在电脑上听,声音无亮点。怪谁呢?只能怪没有伺候好这副顶级耳机。象HD800这种万元级定位于旗舰的耳机,至少需要万元级别的音源、万元级别的耳放,才能使它发出“正常合理的声音”。如果买回来一直插手机、插电脑、插随身听,那永远听不到它正常的声音。初烧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觉得耳机是最重要的,然后顶级耳机咬咬牙买得起,就买了,之后才发觉顶级耳机根本不是他的设备能推出效果的。除了森海HD800外,Grado旗舰PS1000、拜亚动力旗舰T1、Hifiman HE6和HE560等都是这样的耳机。
一个大致的普遍现象是,那些被设计得十分好推、在iPhone上也能出不错效果的耳机,往往潜力不大,潜在的素质并不高。不过无所谓,如果用它就是用在iPhone上,那不用担心它的潜力不大——反正你也用不到它的“潜力”。经常有烧友询问这样的问题:我给iPhone配耳机或耳塞,该怎么选?我觉得,给iPhone之类配耳机,如果不考虑造型时尚的因素,只考虑声音,那么从600元的经典入门发烧耳机Grado SR60到八千多元的Oppo PM1平板耳机,都可以去选。我前面点过名字的那些易推的耳机,都可以选。但要考虑一个因素:你永远只在iPhone上听耳机,还是家里另有好的台式系统?象Oppo PM1和天龙D7100等贵价的高档耳机,耳机线设计为可以插拔式的,而且包装里都附带了2根不同的耳机线,一根粗而长、6.5毫米大插头,另外一根细而短,3.5毫米小插头。用iPhone听的时候,给耳机换上3.5插头短线,用台式系统来听的时候,给耳机换上6.5插头的粗线。这个设计和想法都是不错的——买一副耳机,上得厅堂、入得厨房,何乐而不为?象这种耳机可以说是“两栖”的,也就是说不必专门为iPhone去买一副廉价耳机了,有一副高档耳机,家里认真发烧也可以,出门插在iPhone上也能听,岂不是不错?
总结一下就是,1)如果耳机永远只在iPhone上听,那么Grado SR60、铁三角500-1000元的耳机(如ES500或ES700),这些几百块、不超千元的耳机,足够,没必要再浪费了。如果是选择耳塞的话,一样,我认为找一副几百块的耳塞,可以了。有些土豪找一千多、2千的耳塞,Ok,也可以吧,但略奢了。2)如果主人家里有正儿八经的台式耳机系统,什么中高档音源、耳放,都有,但不希望搞出很多耳机来,希望一副耳机家里能用、iPhone也能用,那么可以考虑Denon D7100、Oppo PM1、拜亚动力T5P、Grado RS1e那样的高级货色。这些耳机本身素质很好,而且难得的是也足够易推,可以插在iPhone上欣赏。3)有一些可以说专门为了iPhone之类设备而设计声音的耳机产品,我个人建议谨慎对待。这些耳机有什么特点?就是根据iPhone之类消费数码音源而作了“美化”,把声音搞得比较厚、柔、音色偏暖、解析不高,以便插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能出一个容易接受甚至比较好听的效果。这类“专门调教”的耳机,如果是插在中性的、有一定素质的耳机系统前端上,可能声音就暴露出问题了,也不好听了。这类耳机如果卖得太贵的话就不值了。
扯开去说几句关于苹果的事情。苹果确实是在不断进取的。iPhone 5S手机,其音质和拍摄画质,都明显地超越了前代,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准。虽然其音质还不及iPod Classic(简称IPC),但也相差不远了。我个人把iPhone 5S作为一个标杆。这个标杆有一个很实用的具体意义——假如一台定义为“高音质发烧级随身播放器”的产品,音质不能明显地超越5S,那我就认为是不成功的。换言之,如果一台随身播放器被厂家作为“发烧级高音质产品”来宣传,它就必须明显可闻地超越5S。否则就没有存在必要了,我会推荐大家买5S,又是智能手机、又能听音乐,音质还过得去,何必买什么“发烧随身听”?骗钱的嘛。最近几年随着Hifiman 801、七彩虹C4等所谓“国砖”(国产高音质随身听)的成功,出现了一大批大小国砖和“韩砖”(韩国设计制造的随身播放器),以及日本索尼的ZX1、D100等产品,都以高音质为号召力,盯住发烧友的钱包。我曾经在耳机俱乐部论坛开过一个超级长帖,谈论这些“砖”,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http://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151258-1-1.html
下面再说说一类很常见的“音源”——电脑上的耳机口。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几乎个个都有耳机口。把耳机插在上面听,里面的音源其实是电脑的“集成声卡”或者叫“板载声卡”,其素质一般都很平庸,丝毫不“发烧”,耳放当然也不会好。不过电脑的耳机口,有些貌似推力很大,表现为耳机插进去,音量开到一半,耳机里的声音已经震天响了。很多还不懂辨别声音品质的初烧会觉得这样就是“耳机口推力很大”。其实不是的。你试试插一副稍微好些的耳机去听,十有八九会出现声音轰头的现象,听个10分钟就头晕脑胀了。其实这个叫什么呢?叫失真大、控制力差。好的耳放则是反过来的,失真小、控制力好。主观上觉得声音轰头、听不久就头晕甚至头痛,这一般是失真大造成的。失真是一些不和谐的、恼人的谐波成分,哪怕比重只有1%,甚至小于1%,已经够受了。“控制力差”表现在哪里?最明显的就是低频沉重、浑浊,象大象跳舞一样,轰隆隆的,记住这绝不是低频好、低频强,而是低频控制力差的表现。低频控制力差的实质还是耳放的输出功率不足,控制不住耳机的振膜。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一个小孩子玩一把沉重的大刀,他力气不够,肯定控制不好刀的运动及其惯性,结果就是刀是失控的;一个力士玩这把刀,力气足够控制刀的运动,结果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完全掌控。当我们听到轰隆隆很沉重的低频时,觉得低频轰头时,意味着耳机振膜其实已经是“失控”的,也就是前面的耳放根本抓不住它。当我们听到很深沉、很迅捷、很结实的低频,收放自如、来去如风的低频时,说明耳放能控制好耳机的振膜。真正优质的低频是不会轰头的。很可惜的是,就我的经验来说,大多数电脑的耳机口,都输出功率薄弱、控制力差、失真明显,所以出来的声音脏、乱、轰头,是很常见的现象。现在绝大多数电脑的集成声卡,也素质平平,没什么可夸的。这样的音源、这样的耳放线路,导致的结果就是笔记本电脑直插耳机,效果悲催是大概率事件。一般而言,其效果还不如iPhone 5S这种手机。手机至少声音能做到比较“干净”,而电脑直推出来的效果,连“干净”两字也很难做到。
所以,假如以笔记本电脑为“音源”,一般的建议是搞一个USB解码耳放,也就是通过USB线接到一个外置的解码耳放,用外置的素质较好的解码器和耳放来取代悲催的内置声卡。“USB解码耳放”现在可以选择的也不少,有些无需插电,直接利用电脑USB口能输出的那5V直流电来供电,当然这个方案下解码耳放的推力会有局限性,有些则大一些,外插220V电,可以获得更大的推力,素质也一般更强。我曾经介绍过不少这类产品,从USB口取电的,有Graham Slee Bitzie、Centrance DACPort、M2Tech DAC、Meridian Explorer、艾诗MDAC Mini等,插220V电的,有谷津U1、U2、HA2、艾诗MDAC2A、MDAC5A、高登GD-01、Orava UA01等等。这类产品的发达,足以表明这个需求是比较高的。确实,如果还算得上是个发烧友的话,以笔记本电脑为音源,基本都采用了这一方案。
还有一句话,是我记得很多次说给初烧听过的,这里复述一下:笔记本电脑为音源,纯耳放是没有用的。经常有不懂的人来选择纯耳放,结果问下来是给笔记本电脑配的。他们以为电脑+耳放+耳机就可以了,没有想过电脑的集成声卡素质不好,是个不发烧的音源,而且笔记本电脑通常连模拟输出都没有,只有耳机口,而从耳机口是不能接出信号到耳放的。这个“不能”不是说不会出声音,而是说音质不可能好。因此,对于没有模拟输出口的笔记本电脑来说,耳放根本派不上用场。即便是有模拟输出口的台式电脑声卡,由于集成声卡本身素质的局限,仍不可能组建出一套好的耳机系统来。音响三大件搭配的要旨是,三个环节的素质、档次,最好协调,没有明显的短板。耳放和耳机不管有多好,如果音源差,那就不可能出好的声音。特别是对于耳机系统来说,我以前提过一个傻瓜式的原则: 在一个配置合理的耳机系统中,音源应该最贵,耳放其次,耳机最便宜。至少来说,1)音源不要比耳放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放差不多级别、差不多价格的;2)耳放不要比耳机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机差不多价格的。
下面我说说音响三大件结构的另外一种变种形式——放大器和喇叭结合为一体了。这就是所谓的“有源音箱”。注意有个别的耳机内置了耳放线路,也算一种特殊形式,但由于此类耳机极其稀少,尚未形成气候,所以只提、不深入举例了。有源音箱却不是稀少的个例,而是一种已经发展了几十年、高度成熟的产品门类。虽然有源音箱的品牌、选择范围,和hi-fi喇叭相比,还是少得多的,但还是可以数出一些发烧友关注的经典产品——德国B&M/KS Digital、芬兰Genelec、德国Dynaudio Acoustics、德国Adam、法国Focal,这些都是圈内的名牌。国内现在也有几家厂家在搞,比如声荟、声擎(Audio Engine)。
很多有源音箱采用了内置D类功放的做法。D类功放容易实现小型化、模块化,而且效率高、输出功率大,所以非常适合有源音箱。但一些高档的有源音箱却依然采用了传统的AB类功放、分立元件的做法。当然这就是高级产品的做法了。有源音箱在结构上经常采用电子分频的做法,内置了几路放大器,分别驱动几个喇叭单元,而不是通过分频器,这样的工作效率其实是更高的。从负面因素说,喇叭单元在放音时必然产生的振动,会对放大器电路造成不利影响;我个人的实际使用经验是,有源音箱可以做到声音很好,但声音风格上往往偏向专业监听味,音色比较直白,而且质感往往不够细腻(和同价位的优秀hi-fi音箱相比)。有源音箱这一产品原本在专业上使用很多,比如录音监听或广播监听,图的是方便,从调音台直接接到一对喇叭就可以了。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发烧友群体中开始使用有源音箱的人在增加。为什么?主要也是图它的方便。电脑出来,或者电脑+解码器出来,直接到一对有源喇叭就可以听音了,整个系统非常简洁。电脑+解码器+有源喇叭,可以组成最简洁的桌面音响系统(Desktop Hi-Fi)。如果解码器上有耳机口,那么耳机听音的需求也解决了。
有源喇叭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是无线传输信号,也就是说音源到有源喇叭的信号传输,不用传统的信号线,而采用wi-fi、蓝牙、2.4GHz等无线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喇叭的摆位更加自由,可以远离音源(只要靠近电源插座即可),而且便于布置“多房间系统”(Multi-room System)。什么是多房间系统呢?就是一套有很多房间的大型公寓或别墅里,有一个音乐中心,然后每间房间都有一对喇叭。主人不管是在卧室、书房、客厅、厨房,都可以方便地欣赏音乐。多房间系统要靠传统的方式布线,非常难,音乐中心要布出很多条信号线来到不同的房间,而依靠无线传输,就可以方便地布置了。在别墅很多的国外,这种无线传输的有源喇叭,肯定是有市场的。
前面说了三大件结构的两种最常见变化形式。再回到常规的三大件结构,我前面已经提过的那个“协调原则”是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档次协调、素质相当、风格协调,往往是最好的。不需要有哪个环节鹤立鸡群,也不要有一个明显的短板。耳机系统的三个环节我前面提了一个“傻瓜式原则”,那么喇叭系统呢?其实更复杂一些,争议也更多,难以用一个傻瓜式的公式来概括。特别是放大器环节的投入问题,争议很多。有一些资深烧友是主张放大器应该最贵的,坚持要用贵于喇叭、甚至几倍于喇叭的放大器,认为这样才能充分驾驭喇叭,发挥出喇叭的全部“潜力”。另有一些发烧友认为喇叭和放大器同样重要,大致一比一就行,没必要在放大器上投入过重。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在一些文章里提及过,我认为放大器环节的投入,除了喇叭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受几个因素的影响:房间大小、主要听音类型、主人的听音口味。听音空间越大、越是喜欢听大动态、大编制、大音压的音乐,那么放大器环节越是需要投入。如果听音空间不大,主人主要听中小编制的音乐,不注重大动态和大音压,那么放大器环节可以不必投入过多。因地制宜、实用为上,不必浪费奢侈或追求极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反映的是我的性格。
我稍微扯开去一点。我发觉西方的发烧友,往往更注重“实用”,并不怎么追求“把喇叭的潜力都榨出来”,只要搭配出的效果能满足听音需求,就Ok了,倒是在国内,不少资深发烧友确实很注重“榨潜力”,动辄建议给喇叭配几倍价位的放大器,否则就认为“没推好”。我认为这两种思路,体现的还是不同的世界观,是一个“三观”的问题。我也许世界观比较西化,更认同西方人的实用观。如我前面所说,假如听音空间不是特别大(国内土豪比较不多)、主要听的音乐不是大编制、大动态,那么完全可以在放大器环节上讲一点实用、实际,而不必太在意“潜力榨出了多少”。
传统上玩喇叭系统的发烧友,主流是用CD机作为音源的,包括CD转盘+解码器的组合。但近五六年来,很明显CD机的用家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新烧都采用了电脑+解码器,或者新式的流媒体播放器作为音源。我在2008年就意识到CD机日暮黄昏了,写了这么一篇文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9chf.html 现在2014年了,我自己卖hi-fi器材的,我很深切地感受到,现在还买CD机、CD转盘的,很少了,而且基本都是家里很多藏碟的老烧。新烧一般没有多少CD碟,因此即便觉得CD机的音质比电脑+解码器好,也很少有决定跳入这个大坑的。未来出CD机的厂家还会继续减少,并且即使还做CD机,也会给CD机融入能连接电脑、充当解码器的用途。单纯的、只能播放CD碟的机器,会更少了。我前不久写过一篇文字讲这个趋势,可以参考读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e808.html 再过若干年,可能连CD转盘机芯的供应都绝了,到时候,如果有厂家坚持继续做CD机,那么有些部件必须自行加工或特别订制了,成本会很高。现在很多厂家已经放弃了传统的CD结构,用DVD-Rom在做CD机,但这一块变化也是很快的,今后DVD也会消失,蓝光可能也会消失,一切碟片形式的记录媒体都可能消失,到时候DVD-Rom、蓝光-Rom的供应也会有耗尽的时候。之后还怎么做CD机呢?所以未来CD机或者彻底消失,或者就作为一个昂贵而服务于小众的产品而存在,就象现在的黑胶唱片、胶卷摄影冲印服务等。
未来发烧音源这块,最有发展前途的,当然是流媒体播放设备了。流媒体播放设备泛指一切播放音轨的设备。最近圈内谈论较多的艾诗MBox、声韵Aries、欧博Reference 8都属于此类。国外的Bladelius Embla、Weiss MAN301、Naim HDX、马兰士NA11S1也属于这类。目前声音好的流媒体播放设备都很贵,国内有便宜的,但声音都不好。希望未来能出现价格平易、素质仍很好、使用方便、管理音乐方便的流媒体播放器。另外就是解码器(DAC),在这个数码音频的时代里,不管玩什么,解码器总是很重要的一个音源设备。它前面可以接电脑、可以接随身设备、可以接CD机、可以接流媒体播放器,等等,一台优秀的、接口齐全的解码器,总是一个有用的存在。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