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259|回复: 1

M PRO、M2、M1

[复制链接]

30

主题

26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2-12
发表于 2003-4-20 2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爱丽丝”三款耳机(M PRO、M2、M1)试听报告

  
歌德(GRADO)提供技术并制造,我们(ALESSANDRO)提供耳朵(校声)”,这是笔者日前在询问M音乐监听系列耳机(M PRO、M2、M1)相关技术时,从爱丽丝(ALESSANDRO)公司获得的答复。
爱丽丝公司专注于吉他功率放大器、高档线材等音响器材的开发,其系列电子管吉他功率放大器在此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公司老板George·Alessandro在器材开发上坚持的原则是“追求高品质、高性能”,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把Hi-END作为终极目标,即使在民用器材上也从不妥协,用料力求恰当、合理,保证了器材在音质表现上的高素质,同时在电路选择和实验上不冒进,力求成熟稳定。而歌德公司是美国一家老牌的音响设备生产商,它的“歌德”系列产品耳机在耳机爱好者中享有盛誉,其中旗舰产品RS1迷人的音乐表现,听后更是让人欲罢不能。这两家厂商联姻推出的三款M音乐监听系列耳机的表现又如何呢?
现在,这三款Hi-Fi耳机就摆在笔者面前:一个特大的纸盒和两个扁扁的纸盒。那个特大纸盒里放的是M PRO,另外两个则分别是M1和M2。当笔者打开盒子后发现,M1和M2这两个耳机在外观上差别还是很大的。而这三款耳机的外观几乎和老“歌德”RS系列(RS125、RS325、RS1)相对应,只是单元两侧的字并不一样,新系列则是“ALESSANDRO MUSIC SERIES GRADO LABS”。这三款耳机的差别主要在单元上,其中M PRO整个单元包裹在木头仓中,木头则为精心挑选的桃花心木,桃花心木质地坚硬,从而保证了其声音的透明度。木头单元手工制作成形,在制作的每一步都经过了复杂而严谨的工艺流程,以确保取得最好的声音回响。而M2单元是金属(合金铝)仓,M1则应该是塑料仓。三款在耳机的外侧都有网状材料保护,其音圈均用UHPLC高纯度无氧长结晶铜线绕制而成。耳机连线除了M1采用了标准铜外,其他两款都采用了UHPLC高纯度无氧长结晶铜,从而保证了信号传输有效,避免了音染。工艺和用料上有“老歌德”作保证,“新歌德”肯定也不会差。M1配备3.5mm小转6.3mm插头一个,可以直接插于随身听;M2为6.3mm插头;M PRO为6.3mm插头,同时配备6.3mm转3.5mm插头,还有一段5米长的延长线,用来远距离传输音频信号。从佩带舒适度而言,M2和MPRO短时间佩带还不错,但是超过一个小时耳朵会感觉不舒服,M1和耳部接触的是一个海绵平面,相对来说舒服一些。
三款耳机都是动圈开放式设计,以下是相应的技术参数:
本次试听是在笔者对三款耳机经过多次使用,且全面了解每一款耳机的特性后进行的,侧重于横向比较。因为M系列音乐监听耳机在国内使用的人并不多,所以选取了“森海塞尔”的HD600——在耳机发烧友中享有较高声誉的耳机作为对比参考,也因为拥有或听过HD600的发烧友比较多,这样大家会有一个直观的参照。试听结果均为笔者的主观感受,但是每种音乐类别至少经过了1个多小时的严格AB比较,相信对想了解M音乐监听系列耳机的读者会有参考价值。
硬件测试系统:
转盘:MARANTZ CD15的转盘,该机是MARANTZ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产品,是1BIT机的巅峰之作,在听感上有LP的味道,略有声染,但听起来很美,为保持声音的理性、真实及试听的参考性,所以笔者只采用其转盘,即:PHILIPS的顶级转盘CDM-4 PRO,该转盘采用的机芯为铸铝结构,坚固结实,具有非常强的信号读取能力。
解码器 :叶立先生制作的电子管数字/音频解码器VAW DAC 8C,该机具有两组RCA输出端子、一个同轴输入端子和一个光纤输入端子,此解码器毫无所谓的“胆味”,声音圆润、中性无染色,中、高频细腻、华丽。
耳机功率放大器:
1) 叶立先生制作的VAW TA 8P,此机器共使用10只电子管,2只PHILIPS出品的EC92做前置放大,每声道4只、共8只MULLARD出品的EL91做功率放大,为甲类单端推挽电路(OTL),声音失真小、频响宽、瞬态响应好、音色圆润、声像解析力高。此耳机功率放大器可以用来驱动阻抗为32欧到600欧的耳机,在32欧的负载阻抗下频率响应为:10Hz-70kHz(小于负0.2db)、4Hz-200kHz(小于负3dB)。此耳放在校声阶段主要参考了“歌德”的旗舰RS1和铁三角的W100,在驱动低阻耳机上表现非常出色,此次试听用它来驱动M音乐监听系列的三款耳机。
2) 叶立先生制作的VAW TA 8PR,此放大器为分体结构,在电路上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不是8P的简单升级,用料上也有很大区别。叶老师设计此耳放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驱动HD600,应该说在驱动HD600上,声音较8P有很大改观,尤其是使其在音乐表现上消除了HD600在8P上的那种德国式严肃呆板的紧张感,速度比8P略慢,控制力好,声音更加松弛、轻快、细腻,音色更加圆润,高频更加飘逸,在大编制的交响乐表现上更胜一筹。再加上笔者又把其前置放大换成了德律风根的12AU7,声音则更显其圆润,解析力也提高不少。
数码线:自制包银线
信号线:德国MONITOR纯银线(从解码器到到TA 8P)和无名线材(从解码器到8PR),
线材的使用旨在把声染减少到最小。
电源:叶立先生设计的VAW FP800
考虑到8PR设计更独到、用料也更好,笔者曾试图用8PR来驱动M音乐监听系列耳机,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倒不是指在音质上,而是用8PR驱动获得的那种松弛效果,把本来在听感上就足够松弛的M系列耳机驱动得空间比例不太恰当。可是笔者发现用8PR驱动HD600却是恰到好处。笔者这款HD600稍微特别的地方在于其耳机延长线换成了CARDAS专门为HD600和580设计的铜线,换线后的HD600在平衡感、解析力、低频的控制、中频的密度和高频的质感上均有提高,应当说表现更加全面、理性。可以说,无论参考耳机,还是参与试听耳机,都应在合适的驱动下进行,至少笔者认为它们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实力。因为本次测评为横向测评,行文措辞上要表达出此三款耳机的差别,为了减少语言可能带来的误解,笔者在每次测试后都评出一个分值,应该说分值的差距代表了它们素质的差距,当然也不排斥笔者听音喜好。
流行音乐表现
点将唱片出品的张清芳《留声3》,唱片编号:7243 5 32078 2 3
点将唱片出品的《蔡琴民歌》,唱片编号:7243 5 25 255 22
广州雨林音乐出品的青燕子组合《森林和原野》
M PRO在重播这三张专辑时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声底非常宁静、女声中频饱满密实、中频略有染色,这在与HD600的比较中清晰可辨。不过其染色非常轻微,可以说在重播这种类型的音乐上,渲染得恰到好处,听感上就像广告语“有点甜”,这种感觉和“歌德”RS325不同,后者那种过分渲染足以把女声播得年轻10岁,而M PRO的这种甜味使得入耳即有一种鲜活的感觉,显得格外有生机,对电子乐器的演绎自然而滑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自然的数码味道。张清芳《偶然》中,为人声伴奏的弦乐飘逸而高贵,弦乐和人声和谐回应 ;在对打击乐器的表现上扎实而富有弹性,整体看来,乐感颇好,收缩自如,人声和器材之间的分离度好,层次清晰,解析力强,就连录音当中的缺陷也清晰可闻。歌者与听者的距离恰到好处,不像RS325那样很有些“侵略性”,好像歌者恨不得立即跑到听者胸前纵情高唱。
M PRO得分为9.5分。
HD600得分为9.4分,(重播效果过分求实,略显严肃)。
M2的重播效果缺少了M PRO的那种贵气,笔者以为这和它高解析力重播出来的丰富泛音不无关系。M2的解析力比M PRO要差——中高频的泛音比M PRO少了很多,在《风儿轻轻吹》开始那段弦乐引出人声的旋律中,弦乐多少带有钢丝感,人声略微平淡,不似M PRO那样温暖、滑顺、自然而高贵。中频声音密度不及M PRO,在对音符的刻画上,也显得不那么入木三分。M2的音色要比M PRO冷,笔者觉得它把中频上段的染色暴露得更为明显,这在青燕子演唱的《边疆的泉水》中的女声表现上尤显突出。
M2得分为8.5分。
M1从音色上而言,是三款耳机中最为温暖、柔和的,笔者认为这是其牺牲解析力带来的一种效果,而就其整体素质而言,M1与M2之间的差别并不很大,至少绝对没有拉开一个级数。在播放流行女声上,人声的声密度区别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空间感上,无论是蔡琴、张清芳还是青燕子中的女声听起来离听者的距离都要更近,声音不够舒展,略显粗糙。
M1得分为8.2分。
小提琴表现
《莫扎特小提琴弦乐第五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唱片编号:DG447 403-2
MARCO POLO推出的吕思清《四季》,唱片编号:8.225955HDCD
笔者认为,M PRO的声音密度感要比M2胜出一大截,乐器形体感也要比M2大,在听感上,气氛更为凝重,也更大气,如果说M2在对小提琴的播放上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的话,M PRO则多了一份贵气,声音更加开扬、刻画更加细腻,控制力更好,高频给人一种晴空万里的感觉。
M PRO得分为9.5分。
M PRO与HD600比较来看,声音显得纤细,音色稍亮,其在重播吕思清《四季》中表现出来的空灵感是HD600所没有的。但相比来说,M PRO也缺少了HD600的那种真实,如果吹毛求疵地说,就是不够准确,对小提琴中高频和高频的重播是很多耳机的死穴,包括被誉为“古典高手”的AKG的K501,还有“拜亚动力”的DT931都有这个弱点,但HD600真实的还原一直为笔者所称道,而尽管M PRO的表现也不够准确,乐器的形体感偏小,但频段间的过度衔接很好,在中高频和高频都保持了良好的解析力,获得了丰富的泛音,听感颇好。虽然二者都播出了小提琴的木头味,但是HD600的质感更好。笔者以为,两者的声音走向相当接近,从音响性来讲,实力相当。但是从艺术表现来看,M PRO重播贝多芬D大调中的小提琴时少了一种柔情,多了一份激情,应该说缺少小提琴应有的婉约气质,这一点HD600更为笔者所认可。
HD600得分为9.6分。
M2表现出了较好的平衡性,总体舒展,控制力强,泛音丰富,空气感和空间感好,高频延伸也好,但就是缺少M PRO的那种空灵和贵气,在艺术表现上尚不够细腻。
M2得分为9.0分。
M1比M2略显得不够柔顺,控制力稍差、小提琴和和声之间回应的层次感也略差,而高频的延伸不够比其他缺点更为明显,其能量过多集中在中频,显得比M2要饱满一些,音色也要更暖一些。但其声场不如M2那样能离开耳朵,感觉与乐队的距离近了。
M1得分为8.5分。
交响乐的表现
金色卡拉扬系列《贝多芬第9交响乐》,唱片编号:DG 439 006-2
M PRO表现出了庞大的空间,乐队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向来是HD600的强项,但是在M PRO的面前却要逊色一点,前者表现仿佛在特别开阔的教堂或者是山谷中,声场异常开扬,残响丰富,略带回音,在爆棚的章节,给人沸腾的感觉,充满活力,仿佛巨大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涌出,这一点是HD600也做不到的。但是M PRO重播出的丰富的回音也使其在乐团各个部分的定位上没有HD600那么清晰,特别是前后排的层次没有HD600那么分明,后者的感觉就如同在音乐厅中,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到乐团各个声部井然有序地排列开来。
HD600在表现小提琴部的时候,那种多琴共奏的感觉非常好,每一个琴弓与琴弦的摩擦运动似乎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其没有换成CARDAS线前是没有的,而同样M PRO做到了。HD600感觉离乐队要更远,空间纵深要好,这是8PR的声场宽大带来的效果;听M PRO则仿佛在几乎是指挥的位置上听音乐,非常接近,狠不得参与其中,没有HD600那样纵深,但是空间的立体感要好。在第五乐章M PRO领唱的男声显得有点薄而扁。
综合两者的表现都可以得满分。
M PRO得分为10分。
HD600得分为10分。
M2无论在声场、气势、细节表现、层次感上,都要差一个档次。声音仿佛是受了压制,使得乐队欠缺那种磅礴的气势。
M2得分为9分。
与M2的平庸相比,M1在交响乐上的表现上倒给笔者不少惊喜,至少没有觉得M1比M2差很多,除了在空间感和乐队的形体感上要显得稍小以外,其他方面都不逊色,要气势有气势、要层次有层次、要定位有定位、要平衡有平衡,可以说完全能胜任播放交响乐的一切要求,这一点要比以前的老大哥RS325胜出不少。对这个单元比M PRO和M2两位大哥都要小一圈、价格更是便宜几圈的耳机来说,交响乐有如此表现很让笔者惊诧不已,那种气势、那种层次感,使人难以想象是出自这么一个不到1000元的耳机,对耳机爱好者来说,如果说同价位的AKG的K501已经给你带来不少惊喜的话,那么M1的表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当然,越级挑战HD600和M PRO会略逊一筹。
M1得分为8.8分。
民乐表现
《丝竹管弦》,唱片编号:FIM XRCD 019
《丝竹管弦》这张唱片在考验器材速度和瞬态反应上非常出色,是很好的考验器材的参考软件。
M PRO,速度快,瞬态反应好,泛音丰富,听起来仿佛是用放大镜研究音符是如何产生的。鼓、二胡、琵琶的表现都和HD600非常接近,那种所谓的“歌德声”非常少,更接近于“森海塞尔”,只是形体感略小一点。从艺术表现来看,则太过热烈了一些,把民乐的那种朴素、温情、含蓄和细腻播丢了。而HD600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出色。
M PRO得分为9.9分。
HD600得分为10分。
M1在重播《渔舟唱晚》的时候显得古琴的弦粗了不少,而且没有了形体感,仿佛是几根弦在那里鸣响,控制力欠缺,速度慢,瞬间反应差,缺少一种灵秀之气。
M1得分为7.5分。
M2,有提升,古琴的形体感播出来了,但是与M PRO相比,速度感不是很好,瞬态反应不够,解析力也不够。
M2得分为8.0分。
钢琴表现
《动态钢琴》,唱片编号:MIT-8001
M PRO在对钢琴的重播上有着非常好的表现,可以说以略微显著的优势超越了HD600。后者,速度慢,瞬间的反应不够,声音有点拖沓,尽管泛音也不够丰富,同样具有一种空灵高贵的感觉。笔者出于对HD600的偏爱,开始怀疑是否是M PRO渲染过了,所以特意去播放爵士乐的酒吧,坐在离乐队较近的地方,非常认真地聆听了一个晚上钢琴的声音,重新对自己的耳朵进行了一次校音。结果发现,的确,M PRO的声音更接近真实的钢琴,那丰富的泛音和共鸣,音符之间不快不慢的连贯和过度,三个频段自然的衔接,两端的延伸,都恰到好处。那简直就是钢琴,得满分当之无愧!HD600则稍逊一筹。
M PRO得分为10分。
HD600得分为9.7分。
相比之下,M2在钢琴的表现上要比M PRO差不少,音符显得拥挤,动态范围和中、高频泛音不如M PRO,在音乐表现上气氛略显沉闷,钢琴的“钢”感多了一些,这一点高频表现尤为突出。整个频段尽管音符起收凌厉,但不够从容自如,控制力欠缺,缺少“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M2得分为9.3分。
应该说M1同样具有M2表现出来的缺点,只是程度上更严重一点,但能够较出色地胜任重播钢琴。
M1得分为9分。
室内乐表现
《德沃夏克》合辑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DUMKY,作品90号,唱片编号:DG469 133-2
有了弦乐表现、钢琴表现,为什么还要做室内乐的试听呢?因为笔者发现,室内乐在重播效果上绝对不是弦乐+钢琴这样来的简单。
M PRO在重播此作品的时候,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的距离一目了然,定位非常清晰,在音响表现上近乎完美。与HD600相比,钢琴表现上依然要胜出一筹,明快活泼,而大提琴和小提琴那种如泣如诉的感觉则稍微差一点,而HD600则显得更为含蓄宁静。M PRO在表现沉思和忧伤的旋律上显得不太得体,但是在表现欢快的旋律上,热情洋溢,情感充沛。HD600的背景稍微暗一点,从个人爱好来说,这一点更接近古典气质,也许是笔者的偏爱。
HD600得分为9.9分。
M PRO得分为9.8分。
M2在室内乐的表现上也很出色,音色要比M PRO亮一点,冷一点,多了几分欢快,少了几分凝重和严肃,空间上也少了M PRO的那种纵深。乐器之间的距离清晰,整体很和谐,乐感好,表现细腻。
M2得分为9.5分。
M1,空间感要比M2差,但音色要暖一些,声音来的更柔和,速度慢,而整体表现很不错。
M1得分为9.2分。
男声表现
DON WILLIANMS的borrowed tales,唱片编号:5216382
环球公司出品的舒伯特《冬之旅》,由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演唱,唱片编号:447 421-2
环球公司出品的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剧咏叹调,唱片编号:462 033-2
M PRO无论重播男中音、男低音还是男高音,声音都瘦了一圈,有点扁,不如HD600厚实,声音与胸腔的共鸣少了些许,男声那种厚重的的味道淡了点,人都显得年轻了不少,活力大增,少了成熟男人的那种沉稳,其实表现出来的是另外一种气质,就笔者的艺术喜好而言更喜欢HD600的那种稳重成熟。
HD600得分为9.5分。
M PRO得分为9.4分。
M1,演唱者离听者距离比M2稍近。
M1得分为8.8分。
M2得分为9分。
综合评价
1. 这三款耳机都能胜任重播古典音乐。
这三款“爱丽丝”耳机的确具有音乐监听的素质。可以说在声音走向上依然可以看到“老歌德”的影子,保持了那种外向、开扬、轻松的气质,同时把“老歌德”那种中频和高频严重的染色减少到了最低程度,“老歌德”重播人声的那种齿音也减小到了最低,表现出了较好的平衡性,这一点对于重播古典音乐非常重要,应该说,这三款耳机都能够胜任重播古典音乐的任务。低频扎实稳健,下潜深,有冲击力,中频密度好,有质感,高频飘逸空灵。也正是因为这一种平衡性,保证了他们在重播任何类型的音乐上都有上佳的表现,确实是比较全面的耳机,这一点充分说明,“老歌德”表现出的那种不平衡,并不是厂家技术不成,而是和他们对音响表现所追求的艺术表现有关,可以说“老歌德”体现了美国人特定的音乐艺术观念下对音响美学观,追求感性、活力和刺激,而不是森海塞尔或者AKG欧系耳机的那种严肃、理性、近乎刻板的准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音响观念和他们的历史积淀(阅历)有着千丝万屡的关联,他们所追求的音响风格最终是为了达到个性化的音乐艺术境界。另外,笔者用解码器接DVD,8P放大,这三款耳机在表现电影的音效上非常逼真,那扑面而来的海浪声、那急速飞驰的汽车引擎声、还有那玻璃的粉碎声,所表现出来的现场感常常让人忘记是看电影,相对来说HD600显得太平淡了。
2. M PRO与M1、M2形似神不似。
就笔者的听感而言,M音乐监听系列所表现出的平衡感和HD600在很多方面非常接近,尤其是M PRO,甚至在声音走向上都在向HD600靠近,比如后者那种沉淀着德国音乐风格的严肃、凝重、高贵和大气,这在M PRO上清晰可见,而且能做到神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说M2是M1的升级版,那么M PRO似乎并不是在各项指标上对M2的升级,应该说M PRO和M2只是形似,神已经不似了。另外,M PRO因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在很多方面比HD600更具有个性,它所表现出的那种热情、奔放和活力是HD600所没有的。总之,在用8P+M PRO和8PR+HD600的组合中,它们在声音走向和气质上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不禁让笔者思考:是“歌德”抄袭了“森海塞尔”?还是动圈耳机HI-END的表现殊途同归?8PR和M PRO不太匹配,但是与8P却非常合适,在8PR的驱动下,MPRO没有了它在8P上的那种欢快和热烈,速度慢了下来,乐器和声场的空间比例不恰当。另外HD600在8P上的表现相对来说逊色了点,在“新世纪”等音乐的表现上顶多和M2打个平手,甚至不如。这也再次证实了在同等档次下,耳机系统的声音表现也依赖于合适的搭配,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越贵的器材就越能出好声,而要考虑它们的音响个性。
3. 乐器形体感小、速度快、瞬态响应好。
与HD600相比,这三款耳机在表现乐器的形体感上偏小。在重播音乐上表现出一种空灵的气质。速度要比笔者听过的AKG501和DT931都要快,瞬态响应好,尤其体现在低频上。在低频的跳跃性、爆发力上MPRO要比HD600好。正是其良好的瞬态响应使得MPRO在重播钢琴胜出了HD600, M1和M2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4. 音色明亮、泛音丰富,解析力高。
比照HD600,M音乐监听系列耳机音色要亮一点。如果突然之间把MPRO换成HD600,你会觉得后者突然朦胧了,前者好比正午洒满阳光的屋子,后者给人的感觉是下午4、5点钟屋子里没有了阳光,有点暗,甚至不适应,但是稍微适应一下就觉得这个来得更真实。在笔者听过的一些耳机里,有的耳机把音色做得亮一点,来给人造成解析力高的假象,但是在对乐器的表现上却显得干巴巴的,缺少一种鲜活感,很短时间就会造成耳朵疲劳。显然这三款耳机不是这样,它们的解析力很高,在中频和高频都保持着丰富的泛音,非常生动。在音色上,M1最暖,其次是M PRO,M2显得有点冷峻。
5. M1性价比最高。
从M1、M2和M PRO的售价来看: 99美元、299美元、699美元(来自ALESSANDRO网站),身价只有M PRO和M2零头的M1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它在重播音乐上全面、平衡,表现音乐细腻而不缺大气。在播放古典音乐上那磅礴的气势的确让笔者吃惊不少。和M2相比,它在解析力上不够,但是却换来了温暖的音色。M2从音响性上来讲,非常出色,但就是缺少M PRO的那种贵气,平淡了些。从它的售价来看,和RS325在同一档次,从全面性上却要胜出不少。M PRO则非常全面,全频段都流露出这一种贵气,可以说它把耳机听音产生的那种“头中效应”减少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M PRO比HD600更容易驱动,后者没有充分的驱动和高素质的音源是很难出好声的,为此笔者为它吃尽了苦头,耳放做了加强,甚至连换线都用上了。
6. 驱动性能
是否容易驱动实际上也是耳机性能的一个方面,有时候我们不是很注意,但在实际使用当中往往会发现驱动性也非常重要,例如用随身听CD机,MPRo、M2、M1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声音非常饱满动听,而HD600则几乎无法驱动。另外一般买HD600的爱好者起码要再做一个1000元~2000元的耳机功放,而一些低阻耳机则明显表现出优势,例如用CD机插孔驱动M1、M2会有很好的声音,实际上省去了功放,也就等于提高了性价比。因此易驱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编后语
对于任何事物人们都会力争完美,然而为了这个目标自己的花费是巨大的,最终还会留有些许遗憾。因此对于发烧初哥来说理智发烧、对器材适当的妥协是很重要的,送购器材前必须要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从实际出发。一味追求Hi-End毕竟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性价比高的产品是普通烧友的最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6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2-12
 楼主| 发表于 2003-4-21 10: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啊,我不知道.
我想知道,上叙所的定论-------HD600是不是在那些方面都优于M2
如果是这样,那么M2的2650比HD600的1900启不是很不值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11 16:57 , Processed in 0.24047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