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wd950 于 2014-7-23 12:50 编辑
按照我网研的信息(引用参考了某位ATC资深玩家的说法),atc真正体现自家中频技术的只有那只sm75-150单元,也就是旧款scm35以上、新款scm40以上才会采用的,这只集聚billy woodman心血的单元才是真正体现出billy本人从bbc出走后创建atc初衷的产品,基本上老billy设计的思路就是让这只中音单元完全负担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段,也就是中频的极高段(衔接高频)到中频的极低段(衔接低频),夸张点说,就算没有传统的高音和低音单元,就这一只sm75-150就能打造出一只完整的喇叭来。所以在atc的喇叭上(我指落地三单元三分频),低频单元是衔接在中频下面的,高频也是如此,各自所承担的就是大部分乐器的泛音和低频的下潜、量感以及极低频的回放(大口径如scm100的12寸,150的15寸甚至300的双15寸)。
由于在一开始的设计思路上的不同,造成atc历来的产品都给人的印象就是那高频不够靓丽,特别是对比一些意大利或丹拿这样以高频为卖点的箱子,但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设计,让atc的箱子在高中低三段上能量分布又十分合理,呈金字塔形。此外atc的产品又多是面向录音室这样长时间高音压使用场合的,寿命和可靠性也决定了虚标极高和极低频响都是不必要且无意义的,所以老billy干脆就做得实在些,频响范围就这么在现在来看很平平。
实际新老版atc都听过也会知道,差别就是中频部分,不过在没有装设sm75-150的书架系列上,这点区别确实不会太明显,比较突出的区别就是音色,新版更轻快明亮些,老版本速度慢些浓郁些,需要怎么调试则各位用家自己把握决定。HIFI很多牌子为了追求一个弦乐器的高频灿烂的表现而刻意把高频和极高频拔上去,那做出来的声音和真实的乐器拉出来的区别是很明显了,不过这是各家设计的思路问题,也就不谈到底谁好谁坏了
16k以上属于极高频了,事实是,出了8khz就算是极高频了,这里很少有人耳可直接听闻分辨的乐器和人声,甚至我们经常说的中频丰满肉感,指的一般是6k以下的频段,而人声更只是占其中极其小的一部分,经常看到玩耳机的朋友说人声好就是中频好了,其实很偏颇,真正来说,绝大部分乐器都在中频范围里。比如一般的鼓演奏在100hz左右,属于中频低段,管乐器或弦乐器在向高频段接近,不过一般也是在3-4khz,也都属于中频段。回过来看看sm75-150的设计,频响设计300hz-4khz,分频点设在380和3.8k,老billy做得很巧妙,380往下衔接以中低频和低频再生的乐器,鼓或大提琴这类能再生极低频的乐器也在这类里,而3.8k以上就是向极高频的衔接。
atc的箱子,新旧之分在小型箱上很明显,大型的如50以上,这么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动,所以以我听50的体验来说,atc的高频不能说不好,相对以高频见长(其实也就是拔高中频高段以上管弦类乐器的曲线)不显得出彩,却更接近真实,只是偶尔听着不如人家刺激罢了。但换回来说,也因为原本设计是长时间工作的监听用途,让人耳暴露在中频高段的环境下(也就是所谓的高频亮丽)时间长的话,肯定是时间一长就要吃不消的,这也和设计的用途有点关系,所以并不能简单否定哪家好哪家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