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50|回复: 14

[耳机] 请高手介绍一下,stax的历史及不同型号的特点

[复制链接]

40

主题

543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3-7-23
QQ
发表于 2003-8-30 0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老是见有stax进进出出的,不只有那位大侠能系统的介绍一下,有请chrisalex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478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3-8-16
发表于 2003-8-30 0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类努力重放美妙音乐的历史上,有一批人是值得尊敬和怀念的,他们并秉承执著的信念,保持恒久的追求,不懈探寻着技术的可能,拓展艺术的空间。
  如果你不是常有机会在晚风拂过的幽静亭园中懈遇空气中舞动的音符;或是在典雅辉煌的大厅中与朋友们 分享管弦乐队的宏大音响,那你就更应对帮助你实现音乐梦想的人们心怀敬意。
  下面要谈到的是一家小型音响公司就是其中一员,他只专注于重放梦想中的鲜活的音响;他的历史长达60 余年但却始终维持着小家碧玉的规模;他几起几落,却成为日本最具行业声誉的Hi-end厂家之一;他生产的静电设备至今尚无人能及——他就是STAX,一家我们久闻其名但却总是不知其详的厂家。
  提起STAX,略有音响知识的人大都知道这是一家专门生产静电耳机的日本公司,对于静电耳机,许多发烧友也只是久闻其名,难得见面,更没有机会领教其冰清玉洁般的纯美。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STAX最早却并不是生产静电耳机起家的。
  STAX公司创立于1938年,创始人是Naotake Hayashi先生,一位对电子工程和音乐艺术有着同样爱好的工程师。我们对STAX在40年代的历史不甚了了,只知道STAX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重大商业合作发生在1952年:NHK 与STAX合作改进广播用电容式话筒。50年代初的这次成功的合作不仅使STAX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商业机会,更使其改良后的电容话筒设备成为NHK的测量标准。几乎与此同时,STAX推出了CP-20 唱头和POD-1 射频振荡/解调器,这套系统是当时最为敏捷的唱机寻迹拾音系统,只需1克的针压就可以完成准确的寻迹。
  1954年,STAX推出了CSG-1 型电容式音箱,这种电容式音箱与Dr.Heil 发展的气动式(Air Motion Transformer)音箱的原理惊人的近似。整个50年代,STAX的主要精力放在研发上,Hayashi 先生凭借惊人的创造力不仅发明了新式音箱,改进了唱臂使唱针寿命延长近20 倍,并在1959年成功的试制出了静电耳机的原型机。这是全世界首台静电换能方式的耳机,STAX把它定名为“earspeaker ”即耳边的音箱。1960年,STAX的第一台商品化静电耳机系统终于面世了,由SR-1静电耳机和SRD-1驱动转换器组成。这一系统推出后相继参加了多个音响展,使人们惊奇的不仅是他的工作方式,更因为他出色、优雅的声音表现。SR-1 的技术指标即使在现在看来也相当优越:其频响特性为30Hz-25kHz,最大声压95dB,振膜厚度为6微米(1 微米=10-6 米),驱动偏压为200V 。看了SR-1 和SRD-1 的照片后我不禁感慨,原来世界上最优秀的音响产品的原型同样是这样简陋和质朴,但在一代又一代工程师坚韧的努力下却发展成为不容质疑的监听器材。
  在整个60个代,Hayashi先生似乎主要醉心于唱头、唱臂的设计研发。1963年,STAX的第一套立体声唱头(CPS-40)、唱臂(SA-228)推向市场,1965年又推出了UA-3唱臂,三年后,又在UA-3 的基础上改进推出具有抗揩振功能的UA-3N 。但这期间静电耳机的进展不大,1968年,STAX推出了SR-1 的替代品SR-3,SR-3 的性能与SR-1 几乎一样,只是用料非常讲究,以致于比SR-1重了近1/3,值得一提的是与SR-3 配套的功放:SRA-3S,这是一台OTL 方式的电子管功放,用它驱动SR-3 获得的声音自然、平衡并更富音乐感。也许Hayashi 先生觉得只把静电技术用在耳机上不太过瘾,1964年,他推出了全音域静电式音箱ESS-6A 和ESS-3A,这种极其昂贵的音箱被认为是当时最为理想的音箱系统。
  1973年,STAX耳机振膜的厚度降到了4个微米,这一突破性型号是SR-X/MK2。不要小看这一进步,要知道即使在2001年,几乎所有的动圈式耳机(包括极品)其振膜厚度也只能做到6-10微米。1975年也许是一个令许多消费者惊喜的年份,这一年STAX的静电耳机终于便宜到可以使多数中产阶层消费者购买的地步了,另外一个变化是,STAX取得世上某些要求最苛刻国家的安全认证,终于可以打开广阔的国际销售渠道了。也许有些朋友不太理解,耳机也要“安标”认证?但只要你了解静电耳机的换能方式——通过一片在230V 或580V 静电场中振动的振膜驱动空气振动——你就能理解为会么有些人会担心静电耳机的安全性了。
  随着STAX事业的日益兴旺,如同其他一切热衷于音响技术的工程师一样,Hayashi不断尝试扩大他的产品链,也许是他觉得当时世面上的功放太一般,与他的静电音箱很不相配。1974年,STAX推出了一台重达36kg,耗电700W 的甲类直流功放DA300。DA300 每声道输出150W,这比当时普遍的输出几乎大10倍,我想当时市场的惊讶程度绝不亚于我们现在参观一台1000W×2的甲类功放,当然使市场惊讶的不仅是其优越的性能,更包括其令人咋舌的价格。
  由于太多的人抱怨DA300的价格难以令人接受,STAX在随后的四、五年里又推出了输出只有40W×2的DA80,单声道50W 的DA-50M等“廉价”机种。以满足中等收入者的消费口味。     70年代末的STAX在功放、静电音箱、静电耳机和唱头唱臂系统四大领域齐头并进。 功放中既然出了DA300 这样的镇山之作,音箱当然也要改进。1974年推出了ECP-1,后来又推出了著名的8 系列静电箱ELS-/8X/8XBB,不过笔者实在担心这种高达2米,用12组电池作偏压的屏风式音箱在狭小的日式房间里如何容身,好在STAX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性品牌了。不过这一任务似乎主要是由STAX的静电耳机完成的。1977年,一款真正有革命意义的静电耳机诞生了,这就是STAXSR-Σ,这一型号几乎是所有后继者的原型品,SR-Σ的突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偏压由230V 提高到580V,这使静电耳机的振膜获得了更大的运动动力,从而大幅度改善了动态范围,580V的这一偏压标准一直使用至今;二是SR-Σ的振膜厚度终于降到了1微米,这要感谢整个材料科学、化工科学及加工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设想,没有这些先进技术帮助,如何在1 微米的厚度上解决强度、均衡性、刚性、连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三是SR-Σ的连线采用PC-OCC 材料,这种高级单结晶铜导线现在仅沿用在STAX最高档的两款耳机上。随后的一年,SR-Λ推出,SR-Σ和SR-Λ两个产品的出现,历史性确立了STAX耳机在音响界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其成为众多录音室、唱片公司,乃至Hi-Fi 音响生产者的监听器材和试范标准。但我回头看看20年前SR-ΛPro 的频响:8Hz-50kHz,我只感慨这20年来人类在电声转换的最后关节取得的成就实在是太少了,以致于尚不能超越82年的产品。
  与许多的音响工程师一样,Hayashi在开发其他产品的同时还不断关注着音源的改善。70年代中期,STAX几乎与许多知名的唱臂生产厂同时推出于碳纤维唱臂,这种高强度、质轻,又无共振的理想材料使STAX的UA-CF,UA-90 唱臂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并进一步巩固了STAX唱臂在广播领域的性能优势。
  80年代的STAX公司更是不断提升其旗舰产品的品2-40质,如ELS-F83 静电音箱,其振膜厚度仅6 微米,两组偏压4300V/3500V 可选,功耗300W 。与其他静电音箱厂都不同的是,STAX的静电音箱在全频带均使用静电换能方式,而不象某些厂家在低频段使用传统的扬声器来节省成本,更不象某些英国厂家干脆舍弃低频段以保证静电方式至纯、至美的中高频。ELS-F83的频响最低可做到35Hz,但其代价也极为高昂。为配合这些极品级的静电音箱,STAX推出了DMA-X1 这样的“茶几”式单声道功放,读者应该注意到DMA-X1上绝无仅有的脚轮了吧,因为它重达101kg,8 欧姆负载输出A 类300W、1欧姆时输出1530W。1W输出时频响范围0.5Hz-400KHz,不均衡度为±0dB 。细心的朋友可能记得,类似的美国功放,如KRELL 和Mark Levison 的产品在五、六年后才诞生。
  X1这样的功放,即使是在今天和未来的一段时间也是难以超越的。耳机方面也是杰作辈出,85年的SR- α,成为日后SR-Ω的原型机。90年代,随着Naotake Hayashi的去世,STAX的经营也转入Hayashi Jr.(Hayashi 的儿子)手中。但市场是无情的,特别是对于Hayashi这样的梦想家,他把太多的精力及预算花费在这些完美的“旗舰”上,而使公司陷入了严峻的危机中。Hayashi Jr.的接手后,虽然停产了静电音箱和超大功率直流甲类放大器,但仍然无法维系公司的财务运转,且Hayashi与他父亲一样拥有着在商人看来太过执着的音响热情和技术执著,在管理专家看来,他又犯了和他父亲同样的错误。
  1994年,STAX花费巨资把耳机功放的水平提升到空前绝后的地步,这就是SRM-T2,这件电源分体,使用4支6DJ8 和4支EL34作三极管接法输出的直流功效,对所有耳机用户来说几乎都是个梦想,但Hayashi Jr.让他实现了,但也使Hayashi 家族在STAX的历史得以终结。在小型私人公司中,工程师领导企业的历史也终止了。
  尽管1995年以后的STAX仍只专著于静电耳机生产,当今的总裁Mr.Y.Meguro仍然维系着STAX在静电耳机领域的盟主地位。但两代Hayashi 色彩瑰丽的梦想却象幽居中片片斑驳的墙纸,随着时间的流淌而静静地逝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478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3-8-16
发表于 2003-8-30 0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个月,应编辑之邀向大家介绍了STAX这家以生产静电设备为主的公司。一来可以让更多的朋友对这家带有传奇色彩的静电小厂有所了解;二来也向音响界有理想、韧性和创造力的设计师表示敬意。几个月过去了,下篇一直没有刊出,主要是因为今年三月刊出上篇时,笔者使用静电耳机尚不满半年,匆匆作出评价恐怕会有所偏颇。
  在国内市场上出现静电耳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先是有些朋友订购SENNHEISER的HE60/HEV70,而后才有STAX全系列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但是,大多数音乐爱好者还是对静电设备感到陌生,一是静电设备工作原理比较复杂;二是静电耳机价格太高,一般的经销商不敢进货和提供样品机,因而亲手、亲耳感受静电耳机魅力的机会太少。
  要从分类上讲,耳机与音箱一样属于电声转换设备,把守着音响系统的最后一关,比其之前的功放、CD而言,这最后一关的责任最为重大,对听音感受的影响也最为明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你又可以把动圈式耳机看作微型化的扬声器,把静电耳机看作缩小了的静电音箱,实际上STAX也很自豪的将其静电耳机称为earspeaker(耳边的音箱)。
  静电式的电-声转换设备是在30年代由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天才的工程师完成的,这项发明决定了静电设备的所谓“三明治”结构(见图1)。振膜依靠电场力工作,静电场的电荷由高压极化电源提供。发声单元最外边的两层是正负电极板,中间夹有一层镀涂或蒸镀导电介质的超薄、超轻、高韧性、高强度的振膜。振膜接在高压极化电源的中间抽头上,外面二层电极板接在高压极化电源次级线圈的两端,音乐信号经升压后,通过静电之间相斥、相吸的作用,推动振膜振动发声。静电设备比起传统的锥盆扬声器有着许多先天优势,首先是电极板之间的电场绝对均匀,振膜所获驱动力均衡,从而使振膜保持线性运动,没有分割振动。其次,振膜质量极轻,且韧性、强度很大,惯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振膜运动过程中,只有空气构成阻尼,因而其反应速度、瞬态表现、细节再现都大大优于普通音箱。其三,如果振膜面积足够大(比如1.8m2以上),静电设备就能很好的重播包括极低频(30Hz左右)的全频带音乐信号而不需要分频,因而避免了因使用分频器带来的诸如衔接不良、音色改变、音染等一系列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静电设备的缺点在于要满足低频要求首先要把振膜做大,而静电设备的振膜都是厚度为微米级的产品,这种公差的许可范围更是小而又小,合格的大振膜制造难度极大,即使造出来了如此大的振膜,一致性上也很难做到完美,这种高难度的技术也使其成本令人乍舌;另外一个大问题是要保证静电设备的重放质量,要求振膜上任意一点都受到相等的静电力,这一要求看起来容易解决,实施起来却是问题不断。首先就是电极设计的问题,两个极板如何设计才能做到既提供强大、一致的驱动力,又不影响声音的传播,把干涉、衍射、绕射等声波间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后则是振膜的连接问题及运动控制问题等等。
  为充分发挥静电设备的优点,克服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各类难题,从40年代起,一大批工程师在静电设备领域中不断探索,涌现出了大量的创造发明和知名品牌,如英国的QUAD,美国KLH、INFINIFY、ACONSTAT,及日本的STAX,今年第二期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STAX的几款静电音箱,由于STAX的创始人林尚武(Mr.Hayashi)成功地将静电技术应用在耳机上,60年代出现了静电耳机,静电耳机的原理特点与静电音箱大同小异,由于振膜的缩小,许多静电音箱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在此迎刃而解。如振膜可以作得很小、更薄,惯性也就更小;偏压可以降低但仍能获得足够的动态与低频;电极板也可以作成蜂窝状,既不影响声音的传播也不影响静电力驱动。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款优秀的静电设备,STAXS RS-4040 Signature System耳机系统(如图),这套系统由SR-404 Signature静电耳机及SRM-006T真空管静电耳机驱动器两部分组成。SR-404(见图3)遵循了STAX一贯的外观设计风格——严谨、大方、质朴。这种风格从70年代的SR-A一直延续至今,404耳机的过梁与支架采用工程塑料一体化成形,两个发音单体由方形镂空塑料框架保护着悬挂在左右两侧,与一般耳机不同的是STAX的两个发音单元相当大,足足有一个少年的手掌般大小。而且一般耳机振膜都是垂直于视平面安放的,这样就会与耳廓形成一定的夹角,但STAX通过调整耳垫的厚度,使耳机大体平行于耳廓,反而与视平面形成夹角。这种设计对于音场营造能力的改善有微妙的作用,因而也被后继厂家仿效,如Audio-Technica顶级的W系列及AD系列中的AD10、AD9也采用了这种设计。为增加佩戴舒适度,404耳机所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分都使用了高级人造皮垫衬材料,手感柔软、细腻,而且由于其出色的设计,使用者在配戴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压迫感,笔者使用过的高级耳机很多,象SennheiserHD600、580、AKG K240DF,Audio-Technicaw-100等都不同程度的会对头部产生一定压力,或对耳廓产生挤压,特别是对于部分戴眼镜的朋友,长时间配戴负担更大(相对而言KOSSA/250和AKG K501好些)。但STAX耳机这种70年代的结构设计却非常舒服,你可以轻松的将整个夜晚投入到聆听她天籁般美妙声音的旅程中去。
  SR-404signature耳机的内部结构见图4。两侧的电极板夹有一片振膜,外层还设有防尘膜与防潮膜。SR-404耳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频带范围7~41000Hz,静电容量110PF,阻抗145kΩ,灵敏度100dB,最大输出声压118dB/400Hz时,标准偏压580V/直流,重量472g。其频响曲线及失真特性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STAX的频响相当优秀,从20Hz~200Hz的低频段不均衡度只有-1dB,200Hz~2kHz的中频段也只有-3/+2dB的不均匀度,高频段显著的提升塑造了STAX高贵、优雅的音色取向。从失真图看,中频失真极小,且多为二次谐波失真,三次谐波失真极低。
  驱动SR-404signature耳机的是STAXSRM-006T电子管驱动器(图6),这台驱动器的前身就是STAXSRM-T1。与静电耳机比起来,STAX耳机驱动器的结构和原理改变更小,实际上我总感觉STAX只是在换系统编号而已。SRM-006T的放大部分主要由两支6FQ7/6CG7担当,其原理图见图7。为避免铁磁性物质对放大器及静电设备产生不良影响,SRM-006T的外壳全部用氧化着色铝板制成,打开顶盖,你可以仔细观察006T的内部精良的工艺与优质的用料(见图8),如欧姆龙医用级继电器、日本化学的各式电容、高功率电阻、ALPS二轴四连电位器以及GE公司的两支6FQ7电子管。SRM-006T的频响为DC--44kHz/+0,-1.5dB,谐波失真0.02%(1kHz时),输入阻抗50kΩ,最大输出电压300VR.M.S(1kHz时),偏压230V、580V,耗电量49W,重量3.4kg,适用电压范围117V,220V,240V(50~60Hz)。
  SRM-006T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一是其背板上像百乐高积木一样的电压选择器(见图9),将销子插入不同的孔可以分别适应从美国、日本到中国、东南亚绝大多数地区电压。二是地线端子,笔者发现用优质线材将其牢靠的接地后,006T本已纯洁恬静的声音变的更为清澈而富有韵味。三是006T对两支6FQ7有很好的延时保护,开机后指示灯会一眨一眨的闪上25秒,6FQ7逐渐被点亮发出昏黄的微光,而后啪的一声,欧姆龙继电器合上,优美的音乐自此而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478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3-8-16
发表于 2003-8-30 01: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SR-404 Signature耳机和SRM-006T驱动器组成了STAX-4040 Signature这一优秀的静电系统,下面就说说这套系统的音质特征。
一、不适合的音乐
  首先要说明,STAX耳机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音乐,也不能取悦于各类音乐爱好者,有几类音乐甚至是STAX这样的静电设备忌讳的。其一是摇滚乐,这类大声压、强刺激的感观音乐不仅将给你的耳膜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样也会对STAX娇贵的静电振膜产生不良影响;其二是诸如“炎黄第一鼓”之类的专用低频试音碟。静电设备受振膜振幅、偏压及结构设计的影响很难播放出诸如BOSS那样夸张、澎湃,而颇具冲击力的低频。不过正如音响界一位前辈说的,有些朋友对低频的追求真是“神仙也拦不住”,这几年接触的音响爱好者越多,对这一点感受越明显。因而请各位仔细考虑自己对低频的口味,如果总是难以割舍,还是以购买GRADO RS-1为好;其三是不能长时间、大音量的播放大段大段的大动态交响乐作品(如雷斯庇基的罗马的松树、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的断头台进行曲之类)。当然STAX在表现其他交响乐作品时还是很过关的,即使是在第四乐章的高潮部分也是面不改色。提这条意见主要是有两个考虑,一是STAX不能带给你“头皮发麻”、“断头刀即将向你脖颈”砍来的“快感”;二是让STAX终日担当重放此类音乐的角色,无异于让卡拉斯去唱瓦格纳,让抒情女高音天天客串戏剧女高音,长此以往,声音之美难保。
  另外要请大家作好心理准备,由于静电设备的换能方式,当声能量过分集中于某一窄小的频段,STAX很容易出现瞬时过载失真,这种现象出现在人声和钢琴中较多,特别是花腔女高音用假嗓演唱时和大型宗教合唱的某几秒钟。STAX公司对此的解释是:由于静电设备不易产生听觉疲劳,人们很容易不自觉的开大音量,因而容易产生过载失真,这虽然是STAX公司的说法,但笔者通过实践认为的确如此。那么究竟多大音量合适呢?对于绝大多数录音电平正常的CD,将STAX的音量置于45%处就能获得足够的声压。另一个解决失真的办法就是加大静电耳机振膜的面积,提高驱动器的驱动能力,这也就是STAX-007(Ω2)系统与4040 Signature系统之间的区别了。
二、声音表现
  说到STAX耳机的声音表现,总结我的感受是:拥有STAX之后的时间里,音乐变得如此生动,象林中盘旋而过的风,如海边拍岸而来的浪,似地上璀璨四溅的火。
(一)至真、至美、至纯的中频
  中频决定了一件器材给人的最初印象,是温暖、厚重还是冷鲜、轻快?就象看一个人,你首先会注意他的身高、体型而不是五冠面貌,我们选择了以下CD测试: 1.Teresa Perez,Tim Jain Ensemble: "oh!ThatCello"(FIMXRCD021) 2.王健,海顿大提琴协奏曲(DG463180-2) 3.Eilleen Farrell,Sings Touch Songs(RR-34CD) 4.青岛爱乐少年合唱团,西风的话(雨果HRP7189-2)
  Perez早先有一张在金弦天碟公司录制的大提琴HDCD被刘汉盛先生选为音质测试专用碟,这张由FIM(First Impression Music)公司使用XRCD技术录制的大提琴与乐队作品集的音色之美更是有甚于前者,大提琴音色饱满,相对庞大的提琴就好象一位满头白发慈祥的祖母向我们讲述着一段段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通过STAX的重现,大提琴自然、平衡而温婉的音色表述无遗。另外,这张CD用于测试中音音色及空间感非常合适。王健那张与FIM的大提琴相比,声音则更为自然,你认为DG的录音又干、又涩、又瘪吗?那你一定是听他们录的卡拉扬太多,请用STAX听听这张盘的第三曲——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王健手中的这架“阿玛迪”大提琴的声音尤为美妙、迷人,你能感受到音符从琴弦和箱体间喷薄而出,却又与乐队交融和谐,这就是巴洛克式的协奏曲带给你的古典美。请仔细品味弦乐的质感。这时你就会了解,为什么没有听过静电设备的人永远也无法通过器材领悟什么是弦乐组发出的声音。提琴间由于合奏关系而形成的美妙的肢体感,以及弥漫在弦乐组上空时隐时现的泛音之间的呼应,和既独立又融合的各式提琴美妙的歌唱,这一切都在不停地拨动你的心弦。每一个音符都在明快地跃动,汇成了音乐的欢乐河流,管乐的水花时而又会飘洒你的面庞,这种场面是多么令人激动呀!。如此欣喜的听音经验是动圈设备永远不能带给你的。
  考察中频的另一个选择就是人声,我们这次特别选了Farrell的一张美国老歌CD,这张颇具JAZZ风格的CD由大名鼎鼎的RR公司录制。与其他优秀的人声CD相同,这张CD拥有甜美、醉人的声音,尤其好在人声的密度恰到好处,丝毫没有发飘、发虚的感觉,也没有过度的美化夸张。Farrell即使在弱音处和使用假嗓演唱时也会给你一种饱满、充实的丰腴之感,因此只可能有人听不进去这张CD,绝不会有人觉得听这张CD疲劳。STAX在表现这张CD时,不仅绝妙的再现了钢琴、鼓、贝司、吉他和马巴林琴独特的音色和位置,更是将Farrell的声音不加丝毫润色的展现在你的面前,既不会太甜也不会过肥,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唱功甚佳,状态自然放松的天才级JAZZ歌手。另外一张人声试音碟是雨果公司的作品,从CD附页的照片上看用于录音的礼堂很可能是由教堂改建的。从唱片中传出的堂音非常丰富,感觉空间宽广、宏大,因此这张CD还可以考察系统的气氛营造能力和长残响下的细节再现能力,请着重听第1首施特劳斯的“闲聊波尔卡”、第11首拉索的“回声”、第13首科达伊的“黄昏之歌”和第19首“小河淌水”,通过STAX你可以听到孩子们精确的音准、和谐的声音配合和纯美的音色,这一切都宛若空中舞动着的精灵的翅膀。
(二)晨曦初现般的高频
  与静电设备独有的高贵音色几乎所有的音响爱好者都有高频尖锐、刺耳的听音经验,因而Hi-Fi界也流传着牺牲高频以获得中频的甜美的说法。“音色好的器材没有高分析力,技术感强则艺术感差”似乎成了金科玉律,但这些经验是基于传统扬声器系统或动圈式耳机的,谈到静电设备时就都无法成立了。STAX的高音就宛如早春时节洒满室内的晨曦,明亮、柔和、乐观而充满生机。
  高频重放的质量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以下重要的听音音素,如定位感与音场表现,层次感、透明度及细节再生能力等等,为测试以上因素我们选用下面几张CD: 1.What about this,Mr.Paganini?(TACET36) 2.拉威尔圆舞曲集,帕雷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Mercury432003-2)
  Mercury,我很早以前就买了,但却没有从头到尾听过几次,原因很简单,我不太适应Mercury35mm胶片录音所带来的高频效果,这张唱片的高音经常搞的我很疲劳,因此我也很难理解它为什么一直挂在TAS上。然而当你用静电设备欣赏时,你就会理解动态庞大、辉煌灿烂但不失乐器个体质感与气质的高频是什么了,请注意第8首中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与泛音,还有时而冒出来的管乐独奏及鲜明的动态对比,笔者惊叹这张CD里面原来有这么多美妙的东西我们却没能很好的重放。
  第二张CD,香港人称之为“名琴大比拼”,7把不同时期的名琴演奏bach的萨拉邦舞曲,在这里,STAX真实自然的天性使得7把琴之间的差别反映的如此明显,想知道我最喜欢那两把吗?是1683年的斯特拉瓦里和1992年的哈瓦兹。赶快找一件静电设备听听这张CD,找一把你最喜欢的琴吧。
(三)关于音场
  关于音场的重现我不想多说了,因为几乎所有谈到静电设备的文章都会浓黑重笔的大赞音场,我想借用音响设计天才BobCarver的一句话:“发烧友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音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一副STAX来听,不管是借的还是抢的”。
   音响要素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叙述。要对STAX4040下结论我想应该是这样:STAX4040在全频带表现优秀,在中高频、音场方面独步天下,傲视群芳;低频质感准确,量感略显不足。STAX中低频声密度略逊于最杰出的动圈耳机(如Sennheiser HD600),但全频带却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性平衡。STAX音质自然优雅、音色高贵,极富音乐感;其定位、细节、结构力及空间感都远胜于动圈式耳机;一句话总结就是:这是一种充满艺术美感的作品。
三、使用建议
  由于STAX静电耳机使用的是1.35μm的超薄振膜,在处置时一定要注意防潮、防尘、防振。防振大家也许都容易作到,因为STAX的用户大都还是很细心的。但比较容易忽视防潮与防尘,北方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尘土对她的不良影响,而南方的用户则一定要用些干燥剂。为了保护STAX的身体,STAX公司有专门的保护STAX耳机的附件,象支架,保护套等(如图10),但其价格不菲,我觉得实无必要,我建议大家用塑料袋将耳机装好,里面放上干燥剂,专门腾出一个空抽屉,将其安放入内。另外,由于STAX耳机大多使用人造皮作垫卷及头带,使用过长时间,将导致使用者汗液渗入人造皮内部。建议在炎热的夏季,使用1~2小时为好。
  006T内部使用的是美国通用电器(GE)的6FQ7/6CG7电子管,这种9脚的双三极真空管经常用于美国早期电视的垂直偏转和水平偏转振荡,后来又出现在许多经典名机的身上,最典型的就是Martanz8B及AudioResearch的前级,历史上生产过6FQ7的厂家很多,象美国的RCA、GE,欧洲的Mullard、AWV、Adimrla和Sylvania等等,声音以RCA和AWV的最好,Mullard和GE的次之,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GE电子管部门关门和Sylvania厂停产6FQ7,这种管子现已没有供货商了。这也是AudioResearch转用6922、6DJ8的原因之一。我估计STAX早晚也要更改设计,据STAX公司称,STAX使用的GE6FQ7都是经过严格配对的旧装新管(NewOldStock),006T里的6FQ7大致可以正常使用7年以上(以每天听2小时计)。虽然优质的6FQ7的工作寿命可以长达5000小时以上,但储备几只6FQ7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建议各位STAX的用家尽早动手,比如带传奇色彩的白屏RCA6FQ7已经涨到150美元一对了,而且这种产品只能是越来越少,配对越来越难。
  关于“煲机”的叮咛。这一点是我想对所有STAX的用户强调的,当你欣喜的拿到STAX的产品后,千万不要兴高采烈的用各式音响信号将她测试个遍,对于4040signature系统,至少需要100个小时的热身,3030可以短些,但也要有80个小时以上。这段期间“禁止播放”诸如交响乐、歌剧、电子音乐之类的作品。煲机期间以非钢琴伴奏的女声小合唱为最好,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使用莫扎特的室内乐煲机,向大家推荐“青燕子与少女四重奏团”的小合唱作品专辑作煲机专用(注意不要用“黑鸭子”的CD,里面的伴奏是合成器)。经过这一个月的经心调养后,STAX就可以全力胜任各类激动人心的音乐,而保持其优雅迷人的音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8-30 07: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当年欧美厂家对日本HIFI厂家的评价是这样的:日本只有两家半HIFI厂家。这半间就是指ST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234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3-8-20
发表于 2003-8-30 07: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stax究竟怎样褒才好?我都云里雾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8-30 14: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大家可能都不熟悉,现在再贴上来,一定又是另一番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543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3-7-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03-8-30 20: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在此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6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9-17
发表于 2003-9-18 05: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文章,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9-25
发表于 2003-10-3 2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上DX,2020系统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6

主题

1万

帖子

481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81
注册时间
2001-11-21

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3-10-3 22: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chrisalex 发表
[B]补充一点,当年欧美厂家对日本HIFI厂家的评价是这样的:日本只有两家半HIFI厂家。这半间就是指STAX。 [/B]


另外两家是什么至今仍没有定论??:D
金嗓子?力士?马兰是(如果当年算作日本的话)?TEA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3 22: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是金嗓子肯定有,还有一家只好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957

帖子

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7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6 11: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是金嗓子和力士(LUXM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5710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7 1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chrisalex 发表
[B]当时大家可能都不熟悉,现在再贴上来,一定又是另一番感觉。
[/B]

SIGMA是77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7 1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图上的是SIGMA PRO,1987年推出,你说的是SIGMA,老骨头的DD,1977年推出,东西不一样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8 07:19 , Processed in 0.096642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