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34|回复: 1

考完试了!一来吓一跳

[复制链接]

68

主题

557

帖子

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9
注册时间
2003-6-11
发表于 2004-1-10 09: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论坛又改版了,不过好像要重新注册我的医学生账号才能登陆。
又看到否大的新年计划,兴奋中。
转贴一篇,庆祝考试结束!

巴赫的4首管风琴作品



管风琴音乐在巴赫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巴赫在世的时候是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管
风琴演奏家而著称的,人们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他的管风琴的演奏技巧的高超,而他的
管风琴作品更是被后世视为管风琴音乐不可超越的高峰。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最著名的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然后再分别介绍g小调“小”赋格,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和众赞歌
前奏曲《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从中了解一下巴赫管风琴音乐当中重要的三个概念
,即赋格,固定低音变奏和众赞歌。



1.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编号BWV.565。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编号BWV.565,一般认为创作于1708年以前,曾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
。托卡塔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的触键toccare,最初是一种以类似快速经过句的形式来展
示演奏者触键技巧的作品,因而也有翻译作“触技曲”的。

巴赫的这首托卡塔,开头的慢板引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充满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和悲剧
性,引子由下行的短小动机组成,仿佛命运的宣叙调一样庄严,这个引子,有人形容如同
末日审判的号角一样回响,随后对引子主题加以模仿,延长的低音制造出磅礴悲壮的气势
,仿佛来自地底的呼唤。随后出现的托卡塔主题由短小重复的上行动机连缀而成,快速而
技巧辉煌,这个主题在高音部多次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而低音部则隐隐再现着引子主题那
如同命运的无情的宣叙调,主题高亢嘹亮的声音,快速的触键,多变的模仿手法和低音部
冷漠的宣叙调,沉重深厚的和弦,以及缓慢沉稳的节拍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对比。托卡塔的
结尾低音部占了上风。

赋格主题和托卡塔主题有着明显的联系,无论是节奏,旋律还是那种清丽的音色。这首赋
格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声部之间的穿插较少,我们可以听到主题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各个
声部,总共是八次(试试看,看你能数出几次,呵呵),因此这首赋格更像是一首变奏曲
,乐曲的发展变化也比较自由,一般说来,托卡塔部分更加注重即兴,而赋格则严正有力
,这首赋格却是个另类。由于声部相互间比较靠近,又一直都交缠在一起,使得赋格的音
响显得特别的丰满和绚丽,也扫去了托卡塔的悲剧色彩。接近结尾的地方,我们又一次听
到了类似于托卡塔的部分,宏大的和弦为整首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g小调“小”赋格,"Fugue in g minor &#39the little&#39", 编号BWV.578。


赋格的介绍,详见背景知识12-1。

赋格应该说是一种写法,而不是一种曲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音高
和时间相继进入,赋格可以说是复调音乐技法的展示现场。

这首g小调赋格的主题很长,总共不到70小节的乐曲,主题就有5小节之长(在我选的mp3
中为19秒),由四声部和声中最高的声部,即女高音声部来演奏。女高音声部呈示主题之
后,女低音比女高音低四度进入,演奏同样的主题(00:20),不过为了使乐曲限制在g小调
内,略有改动,这样演奏的主题称为赋格的答题,当女低音声部演奏答题的同时,女高音
声部演奏对题,对题和答题相呼应答,构成了赋格最为奇妙的音响。随后进入的是男高音
声部(00:43),比女高音低了八度,因而完整的复述了主题,这时的女低音来演奏答题,
乐曲好像被整体下移而保持了和声的结构,女高音声部演奏着一些自由的素材。最后低沉
的男低音进入(01:01),所有四个声部都呈示了主题,呈示部结束。

呈示部之后是相间的5个插部(插句)和主题,对题的5次进入,其间有多次的转调,主题在
d小调,降B大调和c小调上出现,最终回到了g小调。

第1插部(01:17-01:28)的基础是一个取自于赋格主题的短小的动机,在它之后主题第一次
再现(01:28),同时可以听到主题开头的4个音巧妙的构成了音乐的织体,不断出现在其他
声部里,第一次主题再现发展了对题,同时有一个持续的低音一直伴随着。

第2插部同样非常的短(01:49-01:57),只是为乐曲转向降B大调作了一个过渡,随后主题
第2次进入(01:57)。对题随后也出现了。

第3插部延续了降B大调,主题的第3次再现(02:29)同样在这个调上,乐曲在降B大调上充
满了欢乐的色彩。

第4插部(02:43-03:00)使赋格转入了c小调,使用的素材同样来自于主题的前几个音。主
题第4次再现(03:01)的时候出现了最大的对比,深具戏剧性的c小调上,主题出现在最高
的女高音,而对题则在最低的男低音,同时重音移位到小节的第三拍,这些都使乐曲紧张
感大大增加,情感的张力达到了顶峰。

第5插部(03:18-03:48)从c小调转入了主调g小调,这是最长的一个插部,其间出现了来自
于主题的素材,形成了复杂的结构,把乐曲推向了高潮,最终赋格主题在g小调由男低音
再现(03:49),结束于稳定的和弦。

从这首短小的赋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巴赫是如何利用复调音乐的技巧,深入的挖掘了

一个简单的主题内在的表现力,这个简单,生动的主题不仅和对题构成对位,还可以由自
身内部的动机构成声部,那些瑰丽的珍宝都来自于一个简单的主题,无怪乎歌德惊叹,巴
赫的音乐是创世之前上帝和自己的谈话了。



3.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quotassacaglia & Fugue in c minor", 编号BWV.582。


固定低音变奏的介绍,详见背景知识12-2。

其实要想搞清楚这首帕萨卡里亚是在容易不过了,帕萨卡里亚部分总共是20个变奏,算上
固定低音主题总共21个部分,每个部分8个小节大约20秒,只要对着cd机的时间显示,就
可以轻松的分辨每一个变奏了。这20个变奏可以分为3-5个一组。

固定低音旋律首先出现(00:00-00:19),缓慢,庄严,深沉,肃穆,带着创世一般的神秘
,仿佛是人在沉思,又好像是送葬的队伍在缓缓的行进。低音部旋律再次出现,上方旋律
也同时进入,这是第一变奏(00:20-00:40),切分的音型仿佛是叹息,上升,降落,又上
升,再降落,犹如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的苦闷。第二变奏(00:41-01:00)延续了第一变奏
,低音旋律始终保持着缓慢庄严的脚步,但是上面声部却因为下行的音符显得更加的低沉
阴暗,这个变奏结尾的一个颤音更加深了悲凉的秋意。第三变奏(01:00-01:19)开始于一
个上行的音阶,略显温暖,稍稍活跃起来的高音部打破了冷漠规整的低音步伐,乐曲开始
具有了色彩,但是仍然有着浓重的悲伤的色彩,似乎是一个悲剧故事正在拉开它的大幕。
第四变奏(01:20-01:41)上面的声部减少了一个,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替的上行是构
成高音声部的动机,两个声部互相追逐,穿插,形成了富有运动感的结构。

第五变奏(01:42-02:04)固定低音的旋律变为分解和弦的形式,呼应着高音部出现在各个
声部,不断变化着的一个短小的动机。第六变奏(02:05-02:28)固定低音重新迈开坚定不
容置疑的脚步,高音部也变得更加坚强,华丽的管风琴的音色开始展现,乐曲似乎找到了
信心。第七变奏(02:28-02:50)和第八变奏(02:51-03:12)当中,固定低音清晰可闻,高音
部的旋律华美多彩,乐曲的第一个高潮就在这里出现。

第九变奏(03:13-03:35)当中,固定低音主题再次被分解,并且加入到了高音部的发展之
中,高音部当中开始出现固定低音旋律的影子。华丽的经过句作为过渡之后,第10变奏
(03:37-03:58)高音部的两个声部中的一个也开始演奏固定低音的旋律。第11变奏
(03:59-04:19)当中,固定低音的主题完全出现在了高音声部,原来高音声部的旋律反倒
成了它下方的声部,这样通过三个变奏,固定低音的主题仿佛从地底飞上了云霄,现在在
最高的声部尽情的歌唱。第12变奏(04:19-04:41)高音部变为三个,其中之一仍然演奏着
固定低音的旋律,另外两个和低音部一起创造出恢宏庄严的气氛。

第13变奏(04:42-05:01)并没有出现完整明显的固定低音旋律,仿佛刚才的上升耗尽了它
的力量,主题变得支离破碎,只剩下轮廓出现在中音声部。第14变奏(05:03-05:26)和第
15变奏(05:26-05当中,固定低音主题完全消失了,只剩下一个高音声部的优美的声音
在自己的影子里面起舞。

第16变奏(05:51-06:13)开始于一记重击,先前的梦幻瞬间破灭了,固定低音主题回到了
低音声部,继续它冷漠无情的脚步,有时候我真觉得那就是生命在一点点地走向死亡,像
钟摆一样嘀嗒不停。有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努力的让生命更加灿烂辉煌,就好像第9到第12
变奏,把生命的脚步变成一曲颂歌,在云端歌唱,甚至是仿佛静止在某一刻,欣赏着某种
神秘的不可知的美丽的闯入,就像第14,15变奏一样的声音,仿佛时间都不在流动了,可
是,我们凡人总是难以逃过命运的重击,我们永远都只会被命运的洪流挟裹着,在生命走
向坟墓的脚步声中无奈的变老。惊醒这场梦幻的,就好像第16变奏,是那粗暴的和弦加强
了的固定低音主题。第17变奏(06:13-06:37),高音部快速密集的连音似乎是在抗争,在
挣扎,在呼喊,低音声部则报以漠然,似乎充耳不闻,继续着缓慢单调的前行。第18变奏
(06:38-06:59)当中固定低音主题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连音被断开,似乎是自己的容不得
半点质疑的权威面临了挑战,发出的愤怒的声音,高音部仍然在抗争,但是已经失去了动
力。第19变奏(07:01-07:21)和第20变奏(07:22-07:54)里面,固定低音又恢复了平稳和冷
漠,而高音部的挣扎已经只剩下悲哀的丧失希望的哭泣,面临着无可躲避的死亡的颤栗和
对于死亡的最终接受,帕萨卡里亚结束于固定低音那时间的脚步战胜了一切。

赋格曲的主题借用了帕萨卡里亚固定低音旋律的前四个小节。各个声部依次进入,最终形
成了壮丽的三声部赋格,仿佛在废墟上绽放的玫瑰花,又好像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宣言
,宣示着那里的平静和幸福。乐曲一度转调到大调上,温暖的声音好像是对于我们这些生
存于冰冷坚硬的水泥混凝土森林之中的人们的慰藉。平静的接受一切,平静的等待结束,
平静的,甚至在等待的闲暇当中唱上一首温柔的歌,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苦苦相
争,又何必那样枉费呢?



4.众赞歌前奏曲《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编号BWV.645。


《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编号BWV.645,是在莱比锡时代出版的许布勒众赞歌
(Schubler Chorale Preludes)的第一首,也可以说是巴赫众赞歌前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
了。

开头的12小节,高音部柔和悦耳的声音咏唱的是众赞歌的旋律,同时,如果仔细聆听,可
以听见低音声部安详沉稳的踏板,在这安稳的低音踏板中,高音部的旋律清晰美妙,显得
平静而超然物外,就像充满信心的虔诚祈祷。高音声部再次重复众赞歌旋律的时候,中音
部参与进来(00:41),演奏与旋律形成对位的声部,中音部利用了音栓的特殊效果,和高
音部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是在模仿信徒合唱的配合。接着是前面两次演奏众赞歌
旋律的反复。反复结束后,中音部演奏了短小的过渡,高音部转入了小调(02:54),最终
在中声部坚定的合唱中,回到原调(03:26),再次重复了众赞歌的旋律。在整首前奏曲当
中,始终不变的是平稳安详的低音声部。

高音部:旋律原型-旋律原型-旋律原型-旋律原型-过渡-旋律变体-旋律原型
中音部:         对位声部          对位声部-过渡          对位声部

众赞歌和众赞歌前奏曲的介绍,详见背景知识12-3。

众赞歌(chorale)是路德教独有的音乐形式,顾名思义,是在宗教仪式上由广大信徒一起
咏唱的音乐歌曲。路德曾经说过,“再没有什么能比音乐能同神学更好的结合起来”,他
创造了众赞歌这一音乐体裁。众赞歌的旋律多选自当时德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或者是古
老的教会素歌,曲调朴素,曲式也以简单的二部曲式为主,歌词使用德语,是基督教圣咏
拉丁文歌词的译文。

众赞歌往往是一种纯净内省的音乐,虽然曲调常常来自于俚俗的民间歌谣,但是配以虔诚
的祈祷歌词,加上在教堂里面合唱的庄重气氛,使得音乐的听觉感受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许多人在教堂里听过信众的合唱都说,被那种简单朴素的信仰感染了。置身于信徒中间,
不约而同的自发的合唱,可能这就是众赞歌巨大魅力的来源吧。

众赞歌在新教地区的音乐创作上影响极为深远,自从1524年,路德及其好友约翰·瓦尔特
把他们创作的众赞歌汇编出版,名为《新德意志宗教歌曲集》之后,新教地区的教堂音乐
就逐渐确立了众赞歌作为创作的中心,在马丁·路德的创作当中,有一首《上帝是我们坚
固的堡垒》,还被恩格斯誉为“德国16世纪的马赛曲”,巴赫用这首众赞歌作为中心谱写
了一首同名康塔塔,编号为BWV.80。

所谓的众赞歌前奏曲,是指在教徒们集体合唱众赞歌之前,由管风琴师演奏的前奏曲,在
其中管风琴师需要演奏众赞歌的旋律,以帮助那些教徒们回想起来,保证大家能够都跟着
唱后面的众赞歌。众赞歌前奏曲最初只是简单的演奏众赞歌旋律,后来管风琴师往往在其
中加入很多的对位声部,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

巴赫早期的众赞歌前奏曲有些非常的繁复,修饰很多,他还曾经因此受到过指责,教会说
他的前奏曲过分修饰,有很多的装饰音,而使得信众搞不清要唱的旋律了。巴赫晚年的众
赞歌前奏曲,特别是他临死前修订的18首众赞歌前奏曲的最后一首,似乎回归了他的前辈
帕赫贝尔和布克斯特胡德那种简单朴素的形式。巴赫的众赞歌有一些是严整的复调音乐,
例如标准的卡农,也有一些是自由的幻想曲形式,而最著名的是他的“管风琴小曲式的众
赞歌”,名字来自于管风琴小曲集,它们是简单的四声部织体,高音部是四分音符的众赞
歌作为定旋律,中音部为主题的对位旋律,踏板低音分享主题的动机。管风琴小曲集又翻
译做管风琴小书,其实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名字十分得贴切,因为这本书只有15.5×19cm,
也就是说和我们常见的32开本差不多大小,这样的“袖珍”谱本非常方便携带和随时拿出
来翻看,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这部作品对于巴赫的意义。

巴赫的众赞歌前奏曲在我看来,是他的创作中最深邃的部分,是他留给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是这一片天地永远向我们每一个人敞开着,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慢慢的试着踏进着
桃花源。巴赫的众赞歌前奏曲,是在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基督教的教义,是他一个人
的生活,冥思,静默,乃至梦想的方方面面,他以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体验着宗教的无限
力量,以他自我的精神去探寻和自我的和解,他在其中忏悔,反省,一切都来自于他内心
的疑惑,畏惧,也许,还有希望。这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是他独自面对上帝时的低语
,但是这些隐秘却通过众赞歌的旋律和诗句和我们这个世界连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
他精心构筑的祈祷室里面,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内心的神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主题

1万

帖子

175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5
注册时间
2003-1-15
QQ
发表于 2004-1-11 1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回来就有新作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2-22 09:44 , Processed in 0.06723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