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dfls 于 2016-2-18 13:52 编辑
小弟睡醒了,再来装个逼吧。
盲听对有经验的听音者,特别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士来说自然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人群自然知道在各个频段上声音失真是什么样子的,也晓得真实声音和染色的区别。实际上听音训练也是从业人士的一个基本功。
而这个能力对发烧友来说,说的苛刻一点,这个能力约等于0。很多次的测试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要采集的样本够多,发烧友给出的结论多是离散的,也可以说是随机的,也可以说是瞎蒙的和可笑的。发生贵价货不如廉价货的例子并不鲜见。
那么小弟作为发烧友的差等生,自然也无法接受这个悲惨的现实。且容小弟找几个理由,以替发烧友换回一点颜面。
1.听觉的不确定性 声音被耳朵捕捉到,经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听觉中枢经过一系列的乱七八糟的运算才会产生声音。视觉也是类似的机理。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听觉的算法跟视觉比起来实在是太糟糕了。听觉的产生还要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音乐的修养,声音的喜好,个人的g点等等。对大脑来说,一样的信号输入会产生不同的输出。脑放实在是一个差异性太大的设备,脑放的练成从婴儿听到的第一种声音就开始了,想想一下一片空白的脑放经过各式各样,长达数十年声音的摧残和训练,会进化成什么模样。这就是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脑放好才是真的好!
2.听觉记忆的时间较为短暂 这个很好理解,我个人通常没法回忆起几分钟之前的声音细节,有时甚至连几秒钟之前的都无法做到。因此眼下听到的声音无法和前一个进行准确的比较。
3.人类进化的过程,听觉的功能定位 听觉的作用是收集信息,声音是语言的载体,长期进化的过程,听觉是扑捉声音背后传递的信息。而分辨声音本身通常意义不大。如果人类需要靠分辨细微的声音才能生存,我相信听觉一定会比现在强大百倍。
4.普通人通常无法脱离长期固化的自身环境的认知水平 这个也好理解,个人对声音的喜好不同,同样也收到长期以来听音设备的局限。很有意思的一个佐证,就是不同的箱子发烧友用来聆听音乐的类型会发生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