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爱乐爱乐 于 2017-5-2 16:06 编辑
醇和,内敛,一站式全搞定—CELLO数字解码耳放一体机 最近哥们干了两件大事儿,一件是去围观音响展,见识了不少好货,另一 件也跟音响展有关,就是最后一天20块钱一张的价钱扫了几张黑胶,于是 为了能听这些唱片收了一台黑胶唱机。。。黑胶真的很好听。好吧,废话 不说了,进入主题。
前阵子机缘巧合,奥世借给我一台CELLO让哥们我试听,这一听就是两个礼 拜有余,有一些感受想跟大家分享下。 这台机器曾经在耳机大家坛搞过征文活动,已经有大量的文章面世,具体 的产品介绍已经很全面了,我着重记录一下我本人的听感,本着对各位烧 友负责,对厂家也负责的态度,尽量中肯的描述我的听感,当然每个人的 听音习惯不同,脑放也不同,我这个拥有着HIEND脑放的音乐爱好者而非 纯粹的发烧友的疯人呓语,看官权当参考吧。
当然,毒图是少不了的,这台机器外观设计中规中矩,没什么设计感但是方 方正正,端庄不难看,做工也还算可以,严丝合缝。我也接触过一些做工好 到变态的机器变态到严丝合缝已经不足以形容,不过毕竟是少数。看到这个 金色的LOGO牌,我已经想到可能会有早年的8PR那个金色面板经过岁月的 折磨而变得惨不忍睹的未来,这台为了拍照我还狠狠的擦了半天,上面仔细 看还是会有一些小小的颗粒,很难擦。吐槽完这个,再吐槽一个我认为不太 喜欢的地方,就是这个大旋钮:按下去相当于menu键,进入菜单是旋转选 择,选择是再次按下这个旋钮,但是退出却要转半天到“退出和保存设置” 那里才能退出,个人觉得不是很方便,尤其是音量还需要这个旋钮来调整, 有时候确实着急要调音量啊囧,还不如直接加一个menu键负责算了呢。
再说说声音方面。声音要分两部分来讲,一个是做为耳机放大器(耳机输出) 来讲,再一个是做为音源(解码,前级)来说。先不分叉,统一先聊聊解码 (做为音源)。总的来说,CELLO的素质是没问题的,背景很黑很干净,看 起来貌似是达到了作为音源的基本条件,但是对于集成这么多功能的这个价 位的机器能做到这样还是挺难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作为一台音源做不到背 景黑,那就没及格,这话也许很得罪人,很多很多市面上的音源都没及格。 没及格的各位,你来咬我呀。另外说味道,cello还真没什么特殊的味道, 你说胆味多吗?反正没有300B那种变态那么甜,你说胆味少走石鸡路线吧? 还真的不是,还是比较松弛,醇和。尤其是,我在听箱子系统的时候,还是 要用“电子管缓冲电路”,哥们比较喜欢这个调调,更柔美一些:当然这是 老O跟吴刚合作的结果,电子管部分是出自吴老师的手笔。Cello,大提琴, 大提琴属于中频乐器,然而cello的声音并不像大提琴那样能量多集中在中 频,而是分布比较均匀,三段很均衡,同时也确实有着大提琴的特点:声音 醇和,松弛,自然,稳重,耐听。听感上,耳机输出跟做为前级差异不小, 后面具体聊吧。 耳机篇: 一体机的受众多数是耳机发烧友,到耳机这一步就可以了,后面就不管了。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用电子管模式跟运放模式声音是不一样的,也确实是不一 样的,后来才发现只有RCA输出的时候电子管才有效果,我还奇怪呢,为什 么我之前切换了模式声音会有明显变化呢?原来是之前我后面接了前级,后 来没有接前级,后面输出有负载可能对前面耳机输出的功率有一定的影响, 暂时也就只能这么解释。我后来再听的时候就一直没有改回运放输出,所以 就这么地吧,毕竟我还是比较喜欢有电子管缓冲一下下的声音。耳机口用的 谁的电路我不懂,我就是觉得素质还是不错的,这个素质是跟音源综合一起 来说的,因为毕竟CELLO不是单独的耳放,同时也是一台音源。Cello的耳机 输出水准不错,推力也很强,可惜我手头的耳机不是很全,好推点的比如HD600, 难推点的比如头版DT880,30多岁,600欧的老家伙,比我还大,耳罩感觉一 碰就碎,头梁好似一碰就断(还真的断过),老DT880家族也不少成员,我 这有一副DT880,一副粉红DT880,为了好听,我还是听这个原厂耳罩的粉 红DT880好了。另外还有一副味道极佳的DT901,我觉得非常适合cello这款 机器。可惜的是HD800,T1这类新时代的旗舰我没有,没办法试听,前几天 又刚卖掉了RS1,低阻耳机手头也缺,不过用塞子可以暂时弥补下吧(只能是 尽量,毕竟塞子不吃电流)。我基本上耳机已经退烧,留下一副塞子都是路上 用,我甚至图省事直接用汪峰老师的耳机了,还能降噪(最主要的是免费的), 废话太多了哥们错了。最先试听了一下AKG的Q701,说实话这耳机我十分不 喜欢,说不好推吧是好听的,实际上用啥推都不好听,声音滑腻腻的,cello 推Q701听个小清新什么的还好,听点古典音色都有问题,这是耳机的问题, 不是cello的问题。换上我这个生猛的DT901,来一段月光,哇,密度,色彩, 那种呼吸感,情绪波动都有了,动听且耐听。对付那怪兽880,cello可以推 出880的特殊的透明感,880本身就十分的透明,空气感十分强烈,这证明驱动 充分了,cello的耳机输出驱动力是没问题的。当然素质也是很高的,解析力, 动态,密度,都有了。更难得的是那种通透自然,稳重大气,这个价位的纯耳 放也不过如此了。不过AB切换一下到我的8PR,感觉仍有级别上的差距,这也 是没办法的事。8PR驱动HD600的水准要比CELLO强悍一些,驱动880稍微有 点软,这是相对来说。整体来说,尤其是在驱动HD600的时候,CELLO的表现 让我觉得有点像黑胶。。前文说了,我才败家了台黑胶唱机,那种宽松自然, cello也有,不过没有那么邪乎罢了。Cello的耳机输出,我还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解析力不错,三频能量散布比较均衡,没有去强调某一部分,音色中规中矩, 没有什么染色,高频并不华丽,延伸极佳,中频醇厚,不粗糙,低频速度不慢, 下潜较深,声场结像,密度,厚度,都有一定水准,如果你没有更高班的耳机 放大器来比较,基本听不出来他的毛病,足够桌面系统一直用下去的了。据说 这部分还可以针对性的改造,不知道我这台样机是针对哪款耳机改造后的成果, 我认为我这些耳机他推的最好的是DT901。低阻吃电流的没有条件试了,塞子 搞一下QDC三单元,还是很轻松的,比我的IPOD好听多了(当然是废话)。 耳机就先说到这。 箱子篇: 话说最近我撸了一套箱子,法国的DAIVS,素质不俗。我一直用我那台安桥7555 当音源,时而用AURALIC MX+做解码,8PR当前级,功放是借的京介壕的EL34 电子管合并机。音源一直是我的短板。MX+在为耳机系统做解码的时候,声音很 好,素质极高,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我这套箱子系统下就变得比较扁了,这个扁 不知道如何形容,应该是声场的问题,箱子的声场跟耳机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 我用CD机直出呢,素质又显得不够过硬,当然现在有了黑胶唱机,还借了台SPL 的唱放,声音简直吊炸天,音源的素质直接提高了N个档次,可惜盘太少,软件 储备不足啊。这次有了CELLO,索性直接用它当解码+前级,这一试不要紧,简直 让我惊呆。这个声音表现是要强过耳机系统的,而且不是一点半点的强。素质在箱 子系统上比MX+其实并不差,主要是没有“扁”的问题,宽松大气,结像也变好 了。DAVIS搞的不好的话,高频会略燥,CELLO没有让它燥,同时提供了足够的细 节来支撑这对箱子强悍的解析。这是用硬素质提供的解析,有一些是提高高频量感 来伪造解析,不一样。如果是那种所谓的解析,我这对箱子必然就炸掉了。我自然 是喜欢调到电子管缓冲电路工作的声音,在箱子系统上,明显感觉到高频多了些飘 逸,中频又醇厚了些,不过会稍糊一些:好吧,我承认,我是HUFI党,我的器材调 音走向都是往糊里调,各种铜线,铜脚钉,还有一根卡达斯电源线,hiahia。还是 来听几段音乐吧。人声我选宋冬野,斑马了,董小姐了,色情歌曲梦遗少年了,宋冬 野的嗓音太低,K歌的时候我都唱不下去,回放出来,充满磁性,那种矫情,那种骚柔, 还有华丽丽的歌词,听来都是一种享受。Cello对人声表现力很不错,不是那种厚重的, 那种中频密度大到呼你一脸的,但是依然醇厚,口型(说实话,听口型是青年总教我的, 以前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口型)不大,相对来说,这是很中肯的声音表现。古典表现 更好一些,因为cello的声音中正,染色小,音色相对来说准确,信息量足够大。这么 说吧,之前我玩过一款ONIX的解码耳放一体机,那台机器染色重,但是很好听,素质 差了些,用染色找。难得的,染出了贵气,在哪个价格区间还算是靠谱。那台解码一 体机比cello要便宜些,还是腐国的产品,做成这样算不错了(肯定是成本限制)。 Cello寻求中正的声音,这比有特色还要难,因为很难一耳朵抓人——在这个快节奏 的时代,这也许是一种冒险,但同时又是一种坚持不是吗。在大动态下:我试听的还 是天方夜谭和图画展览会,莱纳指挥,cello的宽松有点过了,结像多少有凌乱,但是 优点是全频的速度还是挺快,气势挺足,还算是可以镇得住场子:因为之前听过的音 源能控制好这样的大场面,至少在两万以上吧,何况我后面那个功放也是差了点意思, 综合起来就是这样的效果了。。 Cello的表现素质上绝对对得起价格,如果说非要跟更高级的音源比较呢,差一口气在 情感,差一口气在密度上,差一口气在解析上,另外要是有点染色也没什么不好,只 要染的有道理,有道理,那点染色就成了贵气。这是仅仅针对于音源来说,别忘了cello 同时还兼职了耳机放大器,而且这耳机放大器可不是买一赠一的,是实实在在的用心之 作(因为我也见过有些解码上的耳机口,基本就是凑合听一下的节奏)。总之,cello 是物有所值的器材,我的听感和吐槽就到这里了,谢谢各位看官能坚持看完这么长的一 篇文章,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