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14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谈谈我对挑拣”耳放+耳机”的体会:
其实我最近为准备玩耳机,已经准备了两套试验性质的“耳放”,及一只耳机,耳机是在二手市场采购全新的Sony h.air耳机(约800元/只,朱红色,此颜色不能出街),阻抗24欧,灵敏度103db。买个容易推的耳机作试验。我用两套试验“耳放”是(前级都是传统的转盘+解码+前级(Pass Xp-10)),试验耳放:1:AudioLab 8000B(6.5耳机输出);2:仿MBL6010D前级(由于电路有缓冲级输出,推力也不小)。今天试后,发现MBL6010D前级推耳机的声音,同我昨天去讯禾试听的差不多,一是无力,二是比较朦胧。原因可能同耳放中大量使用运放所致。我本想店员给拆开耳放的机盖给我看一下,如果主要是分立零件,我立即收货。后因第一次光顾此店,不好意思提出。
用AudioLab作耳放试听效果,十分之惊喜,很通透,力大无比!只是比起现在的贵价前端,有点“粗”,当然不符合我的三条件之一。
初步结论:要么上bryston BHA-1,要么重装AudioLab 8000B,更换好些的分立零件,重点更换配对好的晶体管(这是难点,因国内找配对好的晶体管不容易,淘X购买你信不信?)。bryston BHA-1我到广州海印巴洛兄就给大力推荐,当时以为是“推销”,无认真去听,看来,巴洛先生对耳放有深入研究。
为何分立零件比起运放做出来的耳放容易做到通透(力度则另一个话题)?我们看一看运放集成电路图就容易发现,一只运放,等于分立零件的一部机那么复杂,怎能做得好呢?!当然,加码前端的投资,总能通过大量的筛选运放零件,找到比分立零件更高班的耳放。
上面是我的初步实验结果,可能有讲的不对的地方,只作分享体会。望大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