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很少冒头,属于战略核潜艇,所以和烧友都不熟,烧友聚会也基本不参加。我的耳机大家坛的账号是2003年注册的,中间只发过两篇小文章。想当年小白版主还是嘴角留着菜叶的小年轻的时候,想当年米饭还没有创建HIFIMAN的时候,想当年耳机品牌还只有森海塞尔、AKG、STAX的时候,想当年耳放还只有莱曼、solo、老叶的时候,想当年音箱只认识Focal、B&W、丹拿的时候,那是抹不去的青春回忆。在那年轻的奋斗岁月里,HIFI走进了我的生活,那一抹惊艳的火热,就像情人杯中的酒,又像那逝去的青春,甘醇心动。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HIFI经历,2000年,在上海的王氏音像店里,被那一耳朵的Focal-JMLab 816的小落地箱惊艳到,记得那是用一台安桥AV功放推的,从来没有听过好声音的我,久久不愿离去,那是荡漾在音乐里的感觉,你被音乐包围,整个空间充满了活力和美好。一问价格,两万多。2000年啊,我的收入每月只有3000元。回家上网,查资料,那时最权威的HIFI论坛只有一个“家电论坛”,我在论坛询问,吸收知识,一心要买一套自己的Focal箱子,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已不甘于劲浪的800系列,900系列,把眼光直接瞄准了乌托邦系列最小的书架箱Micro Utopia,当时还没有Be高音。可是价格,让我实在无奈,于是这时候我发现了小白,那时的小白还没有暴露他是卖耳机的,但他的文章确实写的不错,至少让我觉得,在买不起箱子的时候,先从耳机玩起是个不错的选择。2004年我买了我的第一套HIFI设备:STAX4040耳机系统,当时只能接DVD做音源。不久又有朋友送了一个森海塞尔的HD600,当时的旗舰,老版的。之后虽听得不亦乐乎,但始终未配CD机。当时也想过给HD600配耳放,但当时耳放市场不成气候,可选择面太少,所以没买耳放。2007年,我买了国产欧博的胆CD机2.3MKII,然后在小白的强力推荐下买了Solo的钻石版,至此耳机系统基本到位。
拥有了耳机系统,我随即沉寂了下来,不再经常上各大论坛了。一年后,经多年蓄力,我终于完成了我的箱子梦:Focal JMLab Micro Utopia Be第一代,这是我第一个箱子,也一直沿用至今,功放配了JeffRowland的Continuum 250第二代,两年后将CD机升级为歌匠CD-one M。这时HIFIMAN在国内市场初步打开一片天地,我买了台603 slim,配了条威士顿的3ds定制耳塞。至此,耳机、耳塞、随身听、音箱系统全了,然后基本退烧了。期间升级了HIFIMAN的901S,每年参加HIFI展会,但基本不再参与各大论坛的讨论了。
时间来到了2019年,在沉寂十年后的一天,我的威士顿耳塞寿终正寝了,这个意外成了我新一轮升级的导火索。本来我只是想换条耳塞,但查阅HIFI市场资料后,发现与十几年前相比HIFI市场天翻地覆。Focal出耳机了,STAX旗舰早就不是007了,Solo耳放已经不再是焦点,各类耳塞耳机耳放目不暇接。于是开始一轮试听。从找耳塞开始先是相中了U12T,然后在此过程中发现艾利和的SP2000播放器非常不错,在太子、墨菊等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也就入了一台。突然发现了大乌托邦耳机,作为多年Utopia箱子的用家,当然是有天生的好感,加之耳机系统已经久不升级,也确实要更新一下,所以没多考虑,拿下了大乌。
然后麻烦来了,我发现大乌不大好搭配耳放,查阅各大论坛,各说一词,至今没个较一致的说法。但这些信息对我来说足够了,我在圆声带听了几套大乌系统,包括很多人推荐的Moon 430ha耳放。我自己的感受是,推荐这个耳放的烧友肯定不是Utopia箱子的用家,因为这个搭配完全不能体现出Utopia的声音特点,太平淡了。问题是如果你不喜欢Utopia的声音特色你买大乌干嘛?买了大乌却要用耳放来削弱其特色,放出一个平淡中庸的声音出来,干嘛?是的,Moon 430ha是现在论坛很多烧友公认的HD800S的最佳搭配,但是森海塞尔和Focal的声音完全是天差地别的不同特点,同样一个耳放,能完美地包容、推好两支风格完全不同的耳机?如果能,我只能说销售总监该涨工资了。作为Utopia箱子的用家,我个人完全不能接受430ha的声音。估计我这段文字会让Moon的代理商跳脚,但请他们不要担心,我不是什么知名大烧,没啥影响力。至于官方匹配的Arche,其代工厂是Micromega,但说实在的,这家工业化的公司真没推出过什么高端的产品。
然后,我开始关注胆耳放,最先进入眼帘的的就是EAR YOSHINO HP4。我还没机会去试听这台耳放,但从论坛的讨论帖来看,似乎不少胆派烧友挺喜欢其与Utopia的搭配。其实对于Utopia箱子的适配功放一直有一派认为适胆,所以我对用胆耳放推大乌并不意外。但是论坛里对这个搭配褒贬不一,各执一词,我本已打算去熊猫视听听一下了,但意外来了。大连老唐,我的HIFI神交好友,向我强烈推荐了Airtight日本胆皇,言之凿凿其在大连音展上听过,印象极好。老唐与我年龄相当,还略长几岁,对音乐的追求方向也与我相似,这让我很是心动。但问题是上海没有试听。老唐极力向我推荐的是胆皇的ATM-300B 30周年限量版,全球限量99台,中国限量30台,我查了一圈,胡子拉杂的小白同学居然也推荐和使用这台机器,这让我放心不少。但是,这是台9瓦*2的功放,不是耳放,胆皇没有耳放产品。
这时,神转折来了,老唐告诉我,可以拿功放当耳放用。并简单介绍了一下原理。我不是技术烧,听得懵懵懂懂,但我对老唐的技术能力是极为佩服的。而且买功放的话还可以用来推我的Utopia箱子,一举两得,我正好可以换换听箱子的口味儿。既然功放可以当耳放用,那么就应该还有其他的胆放可以选择。这时候,又一个选择进入我的眼帘,EAR YOSHINO 869。经过详细的资料查阅,我发现,在胆功放领域,胆皇几乎是这个星球最好的几个品牌之一了,而EAR YOSHINO还略差一口气,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他们的价格上。
好了,基本决定了Airtight ATM-300B 30周年限量版,问题是,市场上还有这机器吗?答案是:没了。只有二手咸鱼还有两台。盲狙、贵价、还是二手的(我不喜欢买二手的东西),那么多不利因素,还要买吗?还是买个试听过的EAR YOSHINO 869?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已经孕育了三个多月的激情最终战胜了理智。干了!其实也不能算不理智。打个比方说,男人娶老婆都要娶头婚的,二婚的一般心理上都有疙瘩。但是,那个二婚的结婚目标是杨幂,这婚你结不结?我不管别人,反正我肯定结,哈!胆皇在我心中就担得起这个明星效应,所以,二婚我认了。
最终成交的这台机器是从深圳成交的,据胆皇总代理厦门歌德的黄经理说,这台机子,是他们手里出货的最后一台。用家也是开音响店的,很爱惜这台机器,只听过不超过100小时,基本上是只作为样机使用了。好吧,一个没被用过几次的杨幂,让我心里更好受一些。
胆皇终于到了,ATM-300B 30周年限量版,航空箱顺丰运来的。好大的包装,拆开来好小,20多公斤,放在桌在上,非常干净,非常精致,与新的没有二致。单端300B设计,整流管、前级管都是俄罗斯EH的。主功率管是日本高槻的TAK-300B,号称在产的与西电300b声音几乎完全一样的管子。
老婆在家时我不敢开音箱,怕被骂说影响孩子做功课。而且喇叭线、信号线、都没配好,暂时先不听。但耳机可以先听起来了。老唐给我DIY了一条单晶银耳机线,告诉我这条单晶银线的状态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线芯的线径不粗,八股制作,加入了保密的特殊工艺。线的一端接耳机Lemo端口,另一端是音箱喇叭线的标准Y插,可以直接接在功放输出上。这里要注意步骤,为预防可能的浪涌,需要按步骤操作,第一步Y插接功放输出,第二步开功放,第三步接耳机Lemo口,第四步,缓慢调高功放音量。实际操作中,我的功放调到4点钟方向声压已足够。Utopia耳机的阻抗是80欧姆,是普通音箱的10倍,比音箱难推多了。但是,耳机也不可能播放出音箱一米距离89db的声压,耳机的声音极小。所以,实际情况怎么样真的得两说,并不是想象中的耳机一推就爆。 播放器我使用的是新西兰的Antipodes Audio EX,通过一条USB线外接我的歌匠CD机的解码器,再从cd机接到胆皇。 把耳机戴上,天哪,以前耳机都白听了。试听的第一首歌是最近常听的一首李玟、柯以敏的《她在睡前哭泣》,李玟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女歌手,我认为在华语流行女歌手里她的高音的张力是最强的几个之一,或许有人的高音比她还高,但是张力都不如她。这首歌是首老歌,我却是最近刚听到,所以听得较多。第一感觉是:这就叫推满吗?这就是饱满吗?这就是密度吗? 我的发烧历程是有缺点的,我没有像绝大多数烧友那样从普通的器材听起,慢慢折腾,不断升级器材。这种玩法虽然烧钱,但是能够锻炼耳力,知道什么是厚润、什么是解析、什么是密度、什么是透明、什么是乐感,这类较高级的听音词汇到底意味着什么声音。但我不是。我不是烧友,只是个玩友,更愿意用折腾器材的时间去安静地听音乐。所以,我不愿烧这个钱,我尽我所能根据自己的空间条件买最好的器材,然后听音乐。这造成了我的听音对比经历是偏少的,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我的器材到底属于哪个阶层的水平,也没法拿出去斗机,太重了。我只是每年照例去参加HIFI展,却慢慢发现难以听到超越我家器材的声音,音展上的很多贵重器材,多是让我失望,麦景图推劲浪Utopia,从没出过好声音,远不如我家的发挥,威信开声哼了两嗓子也不过如此,错误的搭配、有限的空间处理影响了音展上绝大多数器材的发挥。我家的Utopia箱子+杰夫罗兰功放+歌匠的CD机的声音其实已经很棒了,我平时在家听的时候,那空灵的透明度、泛着光辉的堂音,那种被音乐包围的氛围感,音展上太少了。 当一个人听到的对比声音大多不如自己的时候,其实对于耳力的锻炼是不利的。但是今天,我听到了一耳朵就高于我的音响系统的声音,虽然只是耳机。第一感觉是密度。密度这个词其实很抽象,特别是用来形容声音的时候,我时常很懵逼地看着论坛上的烧友们谈论某个器材密度惊人,但我无法理解怎样的声音叫做密度高,因为和差的器材比是听不出来的,只有听更好的器材才能有体会。
让我试着来解释一下我听到的密度是什么,说不定不少烧友和我一样对密度这个词有点懵逼。耳机戴在头上,在脑袋周围形成一个声场,这个声场无论大小是有限的,声音在这个声场里荡漾,就好像空间里扬起的小沙粒。沙粒在这个空间里的多寡就是密度。有人可能要说了,把声音开响一点呗,开响一点只是加快了沙粒扬起的力度,但沙粒的数量没变。又有人说了,那就是信息量呗,信息量大了密度自然大。我要说,这种说法也不全面。你把声音开响一点一样可以收到更多信息量,多听到很多轻音细节。必须是沙粒变多,这不仅仅是可闻的声音细节的增多,而且是不可闻的声音给你带来的张力感,你会感觉声音充满脑袋周围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在乎声音细节的增加了,更妙的感受就是那些不可闻的声音细节给你带来的张力感,对耳膜的那种很轻柔的力量压迫,而这不是调高声压带来的。就好像充满沙粒的空间因为沙粒太多,容不下,鼓出来了。我们中学学物理的时候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杯水满而不溢,从而证明水的表面有张力。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在正常声压下,声音被声音的张力搞得鼓出来了,对耳膜形成轻柔地压迫。这就是饱满、这就是密度,这就是享受。我们常形容一个人唱歌为:歌声嘹亮。什么叫嘹亮?这不单纯指高音,人声的高音能高到哪儿去?指的其实就是声音的张力。张力怎么体现出来?通过声音的密度、厚度和量感。
说回李玟、柯以敏的《她在睡前哭泣》,胆皇推Utopia充分展现了李玟嗓音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要用密度来体现的。在这首歌里,李玟和柯以敏交替作为主唱和伴唱。但即使在做伴唱,声音退到了后面,音量也变小了,但在主唱声音的覆盖下,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听到伴唱李玟声音的张力。这就很难得了,这意味着其人声的层次不但交代得很清楚,在不同声音层次依然能保证声音的质量。很多系统其实能够把层次交代清楚,但要保证各层次的质量特别是原本的特色则力不从心。
换了一首蔡琴的《月半小夜曲》,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中性。我常看到有人评价器材说蔡琴的声音变年轻了,那其实是调音偏高频了;我听到有人说邓丽君的声音变成熟了,那其实是调音偏低频了。这样的调音方式或许可以讨巧部分有听音偏好人的耳朵,但必然会导致适听的音乐范围变窄。比如调音偏低的,你在听小提琴、萨克斯之类的高频乐器的时候,味道总有那么点不对。很多器材为了调出厚润暖声的感觉,又没有技术能力,最简便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偏低频调音,这是假厚声。但是胆皇300b 30周年下的乌托邦不是。他就是中间的,调音不高也不低,他的厚润是用密度的张力带出来的,而不是偏低频的调音调出来的。相比之下,我的杰夫罗兰推Utopia的声音也厚润,我一直以为他是中性的。但听了胆皇才知道,D类功放即使想要中性调音,但厚度始终是偏上盘的。这点我以前一直不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过了才知道,jeffrowland的厚润还是偏高了些,声音偏亮了些。把胆皇声压调在我正常听音的位置,无丝毫不满。这是我多年听音得出的经验。如果你听人声高音或是小提琴之类的高频乐器,却感觉高频不那么过瘾,需要比正常音压略高些才能听。那么很抱歉的告诉你,这是没用的,你的系统高频量感少了,甚至延伸也有不足。你会发现,调高音量没有任何意义,高声压无法带来厚度和张力的提升。你依然会感到不过瘾。低频亦然。许多国产机要开大声压才能听,其实不过是为了掩盖某些频段的量感缺陷而已,本质上就是没设计好。
人声测完了,听一下低音吧。换了首曲子,何训田的《尘鼓》,这首曲子收于专辑《波罗蜜多》,我一直喜欢用他来测低频。原因有二:1、纯鼓声,无其他乐器干扰,更易做出判断;2、除极低频外,涉及多个低频频段,更容易听出低频表现的层次分布及不同低频的质感。
《尘鼓》开始了,我却在那一刹那睁大了眼睛,虽然我的眼睛是睁不大的。这和我以前听的尘鼓完全不一样。一直有一种说法,低音是没有指向性的,是辐射性散发,所以低音的细节很难把握,甚至追求低音的细节是没有意义的,最多听听低音的质感。
但是你知道么?这一刻的尘鼓,我居然听到了低音的细节,这是我在杰夫罗兰上也没有听到过的。这个细节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我努力用文字来表达一下。首先是低音的层次。我不知道何训田为这支曲子准备了哪些鼓,但我肯定的是有三种共四面鼓,以菱形排列,左右两边是类似腰鼓之类的手击鼓,正前方是一面大鼓,负责主低音,正后方是面最大的鼓,负责极低频烘托。左右鼓和正后方鼓的旁边还各站着一个敲锣的。不同的鼓在共同敲响的时候,声音互不干扰,我可以清晰地听到这个低音鼓声是腰鼓,他在左边;那个低音鼓声是超低音鼓,在后排正后方。两种鼓声交相辉映,和声美妙,但泾渭分明,不同鼓声的声音特质交代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混,就好像笛子和钢琴,你永远不可能把他们的声音搞混。
然后是低音的质量。那种低音的弹性,真的好大哦,以前听尘鼓也是有弹性的,但从没有先现在这样上蹿下跳的,我故意稍微把声压再调高一些,感觉似乎这个弹跳性要和我的心脏形成共振了,我的心脏也跟着上蹿下跳,立刻把音压调回正常。是的低频由听感影响到了体感,这是以前听尘鼓没有的。低音上蹿下跳说明什么?说明下潜很深,弹性很足。鼓声在低频很低的地方依然清晰,同时器材响应迅速,这样等低频回上来的时候,才会让人感到低频弹性很大。
最后是那低音的毛边,还记得那道淮扬名菜文思豆腐吗?一个豆腐球放在汤里,毛茸茸的,浮在汤的表面。我现在听到的低音毛边就是这样的,表面是宽松的,内里却是一种柔软的紧致。
现在测测高音吧,就听小提琴,穆特的《流浪者之歌》。小提琴琴弦上的质感真的是浓得化不开。高频乐器的质感怎样才能表现的好?高频的延伸、量感、解析、一点乐感,这些东西都到位了,质感就有了。揉弦、泛音、拨弦、跳弓,你知道吗,我能清晰地感觉到穆特在拉琴时的状态,那种摇头晃脑,那种技术动作的变换。以前听穆特,能感到优美,感到一气呵成,但是从没有联想到拉琴的动作。但是听胆皇推Utopia,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演奏者的动作,并情不自禁和她一起摇头晃脑。是的,就是这种质感,还是由高音的张力带来的质感,由这质感带来的情不自禁。我没学过小提琴,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拉琴技术动作,但是这不重要,我听着这曲子,就是要和穆特一起拉琴。
接下来是声场、堂音、泛音、透明度。为什么要把这些放在一起说?一来这篇文章真的已经足够长了,我估计没多少人能耐心看到现在。二来,说真的,声音密度有了,真的什么都有了。没有必要再把这些要素分开说了,这些要素本来就是一体的。透明度不高何来堂音和泛音?堂音不足声场能体现出多少?泛音从何而来?声音密度足够,三频量感自然充沛。高频量感足够,延伸到位,泛音和透明度自然到位,泛音和透明度有了,堂音也就出来了,堂音出来了声场能差到哪里去?
文章太长了,就不再说解析力了。其实到了这个层级的设备,解析力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本质差异,已经没有拼比解析力的必要了。真搞得极其秋毫必现,就是监听装备了,这种风格我这个年龄也不太喜欢。到了这个级别的设备,听的就是调音、特色、风格,听听这调调是不是你的菜。
放下耳机,把胆皇接上我的Utopia音箱,还是听之前测试耳机的那几支曲子。发现我就坐在音乐里,根本无心再去判别声场。心里不由想着,这是由最普通的信号线和喇叭线播放出来的声音,换线后他会是怎样的声音?我期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