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本板块认证商家
安润耳机上海店 润丰名线坊 上海名线屋 小熊猫清清 nuxus roon 核心专机
查看: 3045|回复: 1

【肖邦书店11月新书#音乐类】台版书《爵士试听间》附赠环球唱片山本刚爵士CD一张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2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1-2-6
发表于 2021-11-3 20: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台版《爵士试听间》随书附赠环球唱片出品山本刚爵士CD一张

点击购买




爵士试听间的作者杂谈
    今年出版的初衷在书内前言大概交待过,不再重复,倒是想趁这机会先聊聊「为什么是聚焦在这些日本乐手」。
除了「名家名盘和爵士乐历史背景已经有许多中文信息」这个原因,其实或多或少也包括个人对爵士乐的想法。
    爵士乐的一个特点是很自由,也就是「它可以是什么」—— 在不被规定绑死的状态下,它可以是什么?它可以是乐手创意的实验场,也可以是发烧录音的实践所在;它可以是Kenny…Garrett,也可以是Kenny…G;它可以是大叙事与反抗,也可以是小家碧玉的感怀与抒情。所以《爵士试听间》的英文标题最后写成In a Sentimental Room,相信Duke Ellington大人有大量啦。
    另外,从乐迷消费的角度来讲,「有听说过、有点好奇、想知道有哪些片可以买」是很重要的。
在找出哪些片值得买之前,先知道这些乐手有哪些出版纪录,可以省下很多工夫。在以前我疯狂搜集CD的年代,试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有串流服务,实在方便太多太多太多了,所以书中最后两章加入Spotify条形码,希望大家可以听个尽兴!
  如果对爵士乐有兴趣,找个自己喜爱的乐手开始听就对了。之前也有收到几位新乐友的私讯,想购入爵士乐相关书籍,除了大家都知道的Ted Gioia,这里还要推荐两本:《非摇摆不可》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入门指南;若要推荐给进阶乐迷,相信《爵士DNA》能成为大家更深入理解爵士乐的契机。
作者简介   
《音响论坛》杂志专栏主笔
《MUSICO音乐圈》特约编辑
《爵士吃茶案内所》于2021年发行日文版

商品摘要   
◎ 发烧友必知!山本刚&菅野邦彦 ∥ 音响迷超捧场的两位日本钢琴家,究竟有何等魔力
◎ 冲绳爵士女伶,与世山澄子 ∥ 隐藏版的实力派歌手,每张专辑都带着灵魂在唱歌
◎ 私心推荐的Chet Baker专辑 ∥ 在早期经典盘之外,70年代后也有不容错过的精彩录音
◎ 古典乐改编的爵士乐有什么好听? ∥ 看似交集不大的两种音乐,其实也存在对话的可能
内附限量复刻专辑 ∥ 安田南 × 山本刚钢琴三重奏 《Sunny》

内容简介   
───|欢迎光临爵士试听间|───
本书的制作初衷,是希望让音响迷和对音响不熟悉的纯乐迷可以交流彼此的音乐经验,后来发现仅仅是爵士乐这块领域就有很大的交流空间。爵士乐的录音版图除了经典名演和具备历史意义的专辑,也确实涵括了「无甚野心可言、却拥有个性」的唱片,本书主要是顺着几位乐手的录音历程,找出那些小众却动人的演出。
由于网络信息极度发达,许多欧美乐手的生平、专辑、轶事等等,早已为人熟知,因此面向爵士乐迷,这里介绍几位发烧圈较常提及的日本乐手。其次,则是打算向有兴趣慢慢接触爵士乐的音响迷介绍Chet Baker的录音,因为他的音乐容易带人进入状况,感性层面的沟通力足够,从入门到进阶都合适。最后,也列出从古典乐汲取灵感的爵士乐专辑,也许能在各大榜单的经典名演之外,为爱乐朋友们带来新的聆赏乐趣。

书籍目录   
■前言‧听见更多趣味
■山本刚‧三盲鼠
■山本刚‧三盲鼠之外
■山本刚‧冷门盘
■菅野邦彦‧录音杂谈之一
■菅野邦彦‧录音杂谈之二
■菅野邦彦‧录音杂谈之三
■与世山澄子‧四张专辑
■Chet Baker‧印象速写九则
■爵士乐和古典乐的模糊边界



文章试阅
─|Introducing Sumiko Yoseyama|─
与世山澄子的第一张专辑在1983年5月发行,就灌录唱片而言,她是新人,其实这时她已经出道超过廿年,只是一直没有出版过专辑,从这张「出道专辑」的沉稳唱功可以听出她的表演根柢。第一次听到与世山澄子歌声的我,真的吓了好大一跳,确实如乐评所说,英文的咬字发音很传神,只有偶尔在几个咬字的腔调拿捏才能察觉「原来这位歌手的母语不是英语」,没有什么口音让人出戏的问题。
前奏导入时还没什么意料之外的惊喜,然而,与世山澄子张口那瞬间,上颚后方的振动真让人心醉!随着咬字变化,口腔与面部的发声共鸣无不显示精湛唱功,再听她直直地送气到句尾,然后冷不防追加抖音的喉韵,怎么可能听不出成熟的嗓音放了真心?譬如〈I See Your Face Before Me〉、〈The Man I Love〉两轨抒情曲,初听会很容易被她那「从纤巧到磁性」的歌唱跨度所吸引,多听几回后,我最珍视她嗓音转折时放轻力道的短暂片刻;那是声音的素颜,几乎没有矫饰,可以听出天生素朴的音质,而且她在唱那些最轻柔的句子时,存在感极强,那股柔弱胜刚强的表现彷佛让所有乐手都倾耳凝神,就算听不出她在对谁倾诉,我想这依然是会触碰内心的声音。
开头几首慢歌让乐迷听见她的基本功,也可以听见专辑中几位当时在日本都有一席之地的乐手毫不争抢锋头,用心地衬托人声声线——她之后的专辑,乐手也都以如此态势,一同炖着她专属的风味——听〈Lover Come Back to Me〉 跟〈East of the Sun〉,乐手对快节奏的掌握很安全,而偏快的速度感照样留了很多空间给与世山澄子,每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单字,都有完整的力度展现,她用自己的声音把歌词包裹起来,也承载住歌词的情感强度。专辑收尾的〈You’re Getting to Be a Habit with Me〉划了很棒的句点,整首歌的分段很清楚地呈现了这位女伶的优点,声音略显粗杂的质感比较收敛,她用不同的音色妆点自己,显出唱腔的巧妙。整张专辑恰如其分地完成任务,把这位实力派女伶介绍给更多乐迷。
─|With Mal|─
爵士钢琴家Mal Waldron第一次见到与世山澄子是在石垣岛的音乐会,他说才听两首歌就觉得她应该要出唱片,Mal Waldron认为她对歌词的理解力很强,诠释能潜入歌词深处,甚至说:「我几乎不和歌手一同录音,在Billie Holiday之后,已经很少有歌手会让我有想要一起演奏的念头,与世山澄子是其中一人。」这位钢琴家还提到,与世山澄子的歌声能感受到Billie Holiday的影响,但绝非模仿。两人见面后一拍即合,很快就灌录唱片并发行,也就是与世山澄子的第二张专辑。
专辑整体的情绪与表达风格安居在咆勃跟Fusion之外,不过与世山澄子有意识地表达情绪,不至于让低低呓语变成无病呻吟。她仍旧摆荡于强而浊、柔而清的两极,声音的起点是比较温柔的,歌声划出强力轨迹后,顺着地心引力回归到温柔这一端;这是她习惯性的唱法,总是试图让歌曲转折听起来有迹可循。
这张进一步发挥与世山澄子轻唱时的优点,她的声音在无须挤压音量的状态下才能呈现最佳音质,这点在〈Till There Was You〉能印证:她鲜少喷出强烈的气流,整首歌用轻盈愉悦的风格表达歌词的纯情,尾奏用鼻音哼着,有极短一瞬间出现类似小号的澄黄色泽。而〈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也能听到她平平唱出三分甜,声音带点纯真,好像少女的青嫩尚未完全离开躯体。〈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跟〈‘Round Midnight〉共同展现了她唱歌直接的一面,也让听者注意到她的歌声其实爆发力有限,或许正是如此,所以她尽量避免太过阳刚的表达方式。她擅长的还是吐诉情意,这张专辑最后选择很有温度的〈The Nearness of Myself〉,带给听者一阵暖流。以混合诉说与抒情的歌曲收尾,这是她拿手好戏,不知不觉就能为听者带来温暖,超越歌词的字面意涵。
─|Duo|─
才过一年,与世山澄子和Mal Waldron再推出一辑,这回只有钢琴伴奏,两人一样如鱼得水,听标准曲〈Embraceable You〉、〈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就明显感到钢琴时时给予铺垫,彷佛鼓励歌者用力发挥韵律感。本辑仅有钢琴伴奏,可能也是要突显与世山澄子的声线以及控制歌声的成熟度:从〈What a Little Moonlight Can Do〉那几次连续的Ooh能窥知一二,歌词诠释是八分成熟带着二分娇气,又或者〈Good Morning Heartache〉的缱绻与娇嗔,也不带炫耀的刺。当她用几乎是气音的方式念唱〈Body and Soul〉那句My life a wreck you’re making,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听到这句嗔怨也会忍不住让她申诉吧。
与世山澄子的歌喉如果给乐迷Billie Holiday的感觉,那是音色方面的联想,无可厚非,然而她的投入确有自己的形意,无论是「松、沉、娇慵」,或是音量放开时「就算含着沙也要全身用力唱」的鲜明畅爽,都是她的声音能够直接渡到听者内心的理由。听这三张1980年代的专辑,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找不到197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专辑来对照她的歌唱历程,所以无从得知这些专辑纪录的究竟是不是这位女伶声音最巅峰的时刻。
─|Interlude|─
从1983年起,连续三年,与世山澄子都有发专辑,没想到第四张竟然隔了廿年。专辑名称《Interlude》来自她经营的爵士吧,即本辑录制地点。用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这张专辑没有可以称作经典或者完美的部份,却非常「真挚」,而这正是打动我的地方。
真挚的第一个原因,是录音本身间接揭露的真:虽然不是发烧制作,但呈现出Interlude实体空间的局促,让音乐显得小而温馨。只要实际走一趟就会知道那是相当狭小的表演空间,而且音响效果并不凸出,这张专辑没有刻意炮制听了会竖起耳朵的音效,中庸的音响效果不带兴奋剂、没有刺激效果,整张专辑保持了平凡的日常性。如果唱歌是这位歌手的日常,这张专辑就是侧写,纪录她当下的生命阶段。
真挚的第二个原因,是歌声中数十年不变的真诚,还有不假修饰的苍老。她的声音明显老化,也听得出上了年纪的气管声,我认为制作团队应该没打算粉饰,更别说音准跟高亢处的控制力随着年纪下滑,运气也不时显得勉强。然而正是这分逞强任性让整张专辑有了纪念性与耐嚼的感动,也许所谓「唱出人生」便是这种感觉。诚实地说,只听这张专辑,实在很难勾起任何一丝收藏她专辑的欲望,反过来讲,因为听了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对于年华老去、歌声退步、却又执着的歌唱灵魂才有更深的体会。
听音乐很妙。人对音乐好像有浮动的标准,如果不知道声音的脉络,会诉诸直觉判断是否喜欢,如果已经对演出者有情感连结,会更广泛地考虑到声音之于听者、演出者的意义,并据此加以二度判断。听音乐有时候也是必须面对自我的诚实修行。假设在现场听到钢琴家忘谱,跳过乐段、忘记反复、出现错音,通常会造成某些负面评价;然而,要是亲眼看到台上是一位超过九十岁的老爷爷,很认真地、用一辈子的经验按下琴键,尽管是首残缺的德布西〈月光〉,乐迷可能会抱着宽容的心情,减少严苛的审视,最后留下比较正面的印象。
听着这张专辑的〈Night and Day〉,眼前浮现的不是前几张专辑封面上的年轻肖像,而是亲眼看见的与世山澄子。她有岁月留下痕迹的面容,她有不尽完美却显得自在的嗓音,她还有年纪也无法阻止的、融入音乐中的肢体摆动。又好比〈Since I Fell for You〉,贝斯扣弹处一浸一浸,歌声乘于其上,那就是会让人觉得有味道的东西。年纪有的时候是优势,她懂得如何将沧桑变成调味料,带领听者端详歌词的韵味,例如〈Poor Butterfly〉,歌词充满漫长的等待,由上了年纪的声音诠释,悲哀中幻化出几许唯美,音乐结束得安静,犹如夜里的霜。
我还喜欢这张专辑里面的〈If〉,除了律动有味道,最重要的是她声音里面那种勉强与挣扎,让人感受到原来她确实很努力地歌唱着。某种程度来说,声带的疲惫与肉体的乏力恰好映照某种庶民情怀,因为勉强与挣扎才是许多人的生活样态,过日子向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与世山澄子没有顶级美质、绸缎丝滑的音色,可是该怎么说呢,大概有点杂质才能被称为磁性充足的嗓音吧?每位歌手都有自己的招牌,与世山澄子带着温情的杂质就是偶尔会从回忆浮出。或许还有一个原因使我无法忘怀,便是那时刻存在的「安心感」,无论她的歌声怎么起起伏伏,最后都会安静下来,一如冲潮往复的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2-23 19:03 , Processed in 0.05697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