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kiddnie 于 2022-4-27 10:01 编辑
系统搭建告一段落,在论坛收获很多,也把我短浅的经验分享给各位无私又多金的烧友们: 一年前开始动心思想重新搞一套大耳机系统,原本预算6-8w,结果绿紫两坛问了一圈,发现原来烧耳机的门槛已经如此之高,多番考察之后还是决定搭一套以CD机+耳放+耳机的静电系统。考虑到我95%以上的聆听曲目都是古典,且器乐偏多,耳机决定选择初烧总的ES1a。在熊猫家看到BHSE后一见倾心,很快耳放也确定下来。头疼的碟机选择着实折磨了我好久,也在紫檀发帖询问过,得到了众多烧友的热心帮助,再次感谢大家。在经历一次换机风波后还是选择了全新的柏林061。事实上最终下决定是因为在重庆的一家二手音响店里听过一次柏林001播放帕格尼尼,当时瞬间就被那个音色毒到,当然各种因素的差别并不能使我在061上能有相同的享受,总的来说使用一年下来,我对061还是相当满意的,在这个价位我认为是非常适合我的选择。 当三大件确定之后,为了照顾已经腾空的钱包以及迅速让我听到新系统的声音,系统中的三条线材我选择了最具性价比的组合(两条diy线+ EOS DD),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虽然在知识层面知道线材对于一个系统的重要性,但确实是没有任何感性的认知,所以V1.0版的系统长这样: 当时的墙插是古河NCF 出来的声音怎么说呢?确实让我感受到了静电的美好,但是总觉得有些刺激,尤其是乐器一多,场面上会有种略显混乱的感觉,同时低频方面无论是质感和量感始终让我不太满意。 随后一步,我把BHSE原管换成了英国大盾XF2(别问我为啥不上铁座),确实音乐味大增,但是低频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就这么一直听到去年年底,当时整个系统已经在12w左右,但是我知道架子,避震,三条线都还没有投入,所以有时候会有想全部出掉的冲动,因为说实话,十几二十万对于大众爱好来说都能玩个七七八八了(不是玩耳机,我摩托车都买了),可在HIFI这,真的有点溅不起水花的意思。可是吧,随着买碟行动的重新开始,十几二十岁时候那种淘碟的快乐好像又回来了,听到牛皮的音乐还是会有无尽的感动。所以还是决定好好在能力范围内在完善一下系统。
考虑到避震这钟东西的玄妙性,我还是决定追求性价比,选择爱丁堡。总体来说我还是满意的,效果上也是正面的,当然提升的程度绝对不算一耳朵(如果和线材比起来),像HRS,CMS等高级架还是等有实力的时候再去考虑吧。
下面主要说下线材的更替: 首先换的是信号线:tiglon 2000x,我是接哇哇哇同学的,换上之后我第一次对高级线材有了感性的认识,真是一耳朵差别(考虑到和之前的线材差价过大,也应该在情理之中)。最大的感觉是:结项变得清晰太多了,就像是近视眼带上了眼镜,所有的毛边都变得清晰无比,其次中高频的空气感非常突出,但是在声音密度和低频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接下来就是两条电源线,不得不说我是被the fool讲双皇冠的贴子毒到了,考虑到我目前系统的短板,推测DC应该是在我预算上限中一个不错的选择。上手插上碟机后最显著的感受有两点: 1. 背景漆黑无比,尤其是当乐队从最高能量突然渐弱传递给单一乐器,比如一只双簧管的时候,瞬间万籁俱静,只剩幽幽的旋律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2. 全频段的厚度增加,尤其是低频比之前好太多了,感觉整体框架内终于有了肌肉支撑,在听一些低音声部的乐器时,质感极佳,丰满却不媚俗,甚至带些深沉的阳刚之气。 下面是我换回千元价位的电源线时的即时听感,也供烧友参考: DC换回EOS DD 电源线: 试听曲目:Stravinsky 《TheRite of Spring》; Valery Gergiev Kirov Orchestra
1. 开场的单簧管,声音线条明显偏细,多种乐器进入之后依然如此,声音趋向于平面化。 低音声部的大管缺乏质感 2. 所有声音都显得平淡,松弛,结项变得模糊,在恐怖的提琴主题进入之后更加明显,低频没有下潜。 3. 所有声音似乎都是点到即止,蜻蜓点水。声音内在有些发虚。
试听曲目:Beethoven 9 ; Celibidache MPO
1. 第二乐章:开头的小提琴声部声音线条明显变细,两声定音鼓下潜一般,低频质感显得有些“中空” 。 2. 还是一样的问题,所有一切声音都显得有些平淡,鼓也平淡,小提琴也平淡,铜管也平淡,所有发力都显得有些虚弱和没有底气。 3. 其实用这根线反而更能体现出Tiglon2000X 信号线的特点,解析明显提升了一个级别,中高频充满空气感,顺滑,中性,延伸出色,但是低音声部完全没有DC的质感和厚度。
TYR2是最后一块拼图,我和DC放在一起讲,因为原本是计划每条贵价线都组合便宜的线好好对比的,但是两者一旦放在一起之后,我就再也不想搞什么组合了。
TYR2+DC DC并不是一条厚重,或者能量感太过逼人的线,和TYR2对比之后更加明显,DC是条极其宽松,庄严的线,有点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当只有TYR2的时候,你会觉得也很好听,很有气势,各频段密度很高,(当然并不刺激),但只有当DC加入之后才会达到另一个层面,素质与动听以及背景的宁静度,全面提升,让人惊叹。
当两者在一起的时候,所有细节的如3D效果般浮现出来,声音终于有了力道,不是说原来听不到这些细节,也不说原来就软绵绵,而是没有像现在这样一览无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会让你放下手中的事,被突然到来的乐队能量感所震撼,隐藏在主旋律背后的声部细节会让你惊叹为什么之前没有有注意到! 在换线之前听钢琴的时候(Afanassiev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冲击力很大,很过瘾,仅此而已,然而换上TYR2+DC后令人惊讶的是,冲击力减弱了,没有那么骇人了(听过这张碟同学应该能体会),但是每个音符好像都有了内核,变得内心坚实,外表圆滑,很难形容这种感觉,之前阿氏的演奏像一匹发疯的野马,而现在才让人体会到大师的控制力是多么的惊人,也许这得益于更多的踏板细节扑面而来。
听巴赫的小无,第一次如此清晰的听到了在运弓中换弦的细微声音,高音华丽,明亮,顺滑,坚实有力。大提琴的质感真是棒极了,说到大提琴,我不得不提到在贝九第四乐章的开头到欢乐颂主题出现之间有这么一段旋律:由低音声部依次奏出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再被一一否定,大家都知道这一段音乐,说实话,我之前从没有觉得这段好听过,我甚至长久的忽略了它,但是如今听来低音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竟是如此的吸引人。以至于我突然明白了这一段的铺垫对于整个第四乐章的重要性。 诸如此类在具体音乐中的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两者的组合会给你一种感觉:过去听过的哪怕再简短的段落,都值得再听一遍,这种细节的丰富充斥在音符之间,同时会让你产生一种可怕的想法,“如果我再把线升级一下会怎样……”
最后再提一个神奇的点,之前柴大在评TYR2提到这条线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高频特点,这次我在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中居然体会到相同的感觉,中间突然响起一阵银光闪闪的乐器(我不太确定是不是三角铁,感觉应该不是)极为亮眼,这张碟我听过很多遍,直到上了TYR2我第一次听到这件乐器的存在。是个蛮有意思的细节。
目前的系统一定还有再提升的地方,不过应该药适可而止了,毕竟音乐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系统配置: 墙插:Audio Replas RWC-2RU+爱丁堡面板 Cd+电源线:柏林之声061+银彩DC 放大器+电源线:BHSE(英国大盾XF2)+丝带TYR2 信号线:Tiglon 2000x 机架+避震:爱丁堡 耳机:ES1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