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清新 于 2015-12-27 20:28 编辑
amarra的,发现掉进同一个坑的还不少:http://www.headphoneclu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421&mobile=yes
HQplayer咋回事?晚上细说,先吸点人气儿!
:)
======== 12.17更新 ==========
昨天晚上居然没空“细说”,可能今天晚上也如此。大家先看下2楼的图,对照下21楼的图,有啥发现没?2楼是让我感觉HQ白买了的图,之前一直在用;21楼是让我觉得HQ还是物有所值的图(尤其考虑到它的曲库管理界面),现在在用。
======== 12.19更新 ==========
配置1:2楼图:Device设为default,DAC bits设为24。
这是我到发本帖为止一直使用的配置,也是被独特的HQ味毒到并促使自己购买该软件的配置。但买来后越听越觉得HQ过于独特,为避免听音观被误导,不敢多听。
配置2:21楼图,Device设置hydra-z,DAC bits设为24。
让我觉得HQ促使我发本帖的配置。因为感觉HQ声底干净透明了不少,欣喜若狂所致。
配置3:40楼图,Device设置hydra-z,DAC bits设为default
这是今天刚发现的所谓“终极“原汁原味配置,即最没有HQ味的配置。窃以为只有在这种配置下HQ的内部转换算法才会被完全bypass (HQ作者偷笑:老子就不告诉你!)
** 配置1与配置2听感区别(原帖在31,32楼,主要为了回复amex)
在我这个版本下(3.7)(此处有误,实际的版本是3.61。见103楼更正),mac下的default (即配置1)声音跟指定类型(hydra)(即配置2)的声音区别是一耳朵的,后者要明显干净齐整,虽然依然没有amarra干净齐整,但已迈入“可信”的范畴。也就是说default下HQ声音最独特,温暖平和甚至有种在听磁带(随身听)的感觉,而amarra则是典型的“数字”声(当然除HQ外的其他播放器也都是数字声底):干净清澈透明。因为amarra的声音风格包括音质跟拍空格几无分别,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
设置为hydra后的HQ同amarra的表达方式依然有区别,比如依然比amarra暖,但我倾向于认为是由于二者调度算法引入的区别而非其他(比如因为播放器独特而隐蔽的滤波算法)。
**配置3听感
40楼是最没有“HQ”味的配置图,可以说音效音质已经跟Amarra以及拍空格没太大区别了:吉他琵琶拨弦与钢琴琶音那种水润感和晶莹剔透感只有在这种配置下才可以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背景声底干净程度也是三种配置里最好的,同样直逼amarra。
测试曲目:
1. 郎朗,《黄河之子》,第12曲,春江花月夜。自己抓轨。
2. Daft Punk,《radom access mories》,第1曲,give life back to music。88.1-24无损
3. Leonard Cohen,《Old Ideas》,04,Darkness。虾米320kbps下载转wav(HQplayer 不支持mp3)
==== 12.20 配置3听感更新
关于配置1的听感,参见这个帖子(都是以前刚接触HQplayer时有感而发的):http://www.headphoneclu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3939&mobile=yes
今天早上例行用unitilite+spendar S3/5R2小书架播放背景,刻意挑选了最近听得很熟的《珍藏李明强》中国作品集,前端是mac air + aq钻石usb + hydra(+zpm,万隆2001同轴接unitilite。箱子里的钢琴活泼灵动中高音部细节似乎要从曲子里蹦出来,太过瘾了。偶觉能量感过于偏中上盘声音整体不够稳重端庄,换上amarra,整体的确叫人感觉“平衡”“自然”了许多,可。。。还是HQ听着更Hi更过瘾。
但这种不够稳重端庄的感觉在播放到cd2的04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则全然不见,钢琴全频细节均表现得很抢眼甚至琴腔共鸣感也表达得非常充分,在弦乐群得烘托下全区呈现出一种健康蓬勃向上之感。
===========================
最后,关于mac上HQ是否支持bitperfect输出以及在何种配置下支持,答案有点出乎意料。请移步73楼!
...
...
...
从89楼开始开启HQ升频模式下的探索,完整性考虑,把89楼贴过来!
========== 89楼 =========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昨天用配置3(我以为最可能接近bitpetfect的配置)用箱子听宁峰《中国心》(自己cd抓轨),听感&,!'|》^(此处省略若干字)...一句话,这演绎太炫技了!这里头一定有问题。
吃过晚饭决定试试HQ升频(打开pcm滤波和加抖)的功效,反正bitperfect已经证明是不可能的了。HQ说明书的滤波加抖选项一大堆,太专业了而且还是enhlish看着就头大。根据自己对说明书的字面理解随便挑FIR/FFT试了几个,dither则只试了none和官方为176/192推荐的NS9。对照的结果很叫人纠结,貌似还是不如打开内存预读的amarra(可以确定是bitperfect),比如水润感,比如小提琴钢琴刚切入时的干脆利落感,当然还有背景宁静度。
只得求助网络,看用家如何推荐滤波配置。于是折回73楼里提到的那个帖子,苦苦追了十来页(从76页开始,bitperfect问题就是从这页开始追问的,佩服国外的刨根问底的网友和耐心专业的HQ作者)。追下来总算有收获了:
1. 滤波选项的大原则是耳听为实,官方建议poly-sinc
2. 对于我的系统( hydra界面通过BNC转同轴接unitilite),DAC bits应该选24
3. dither选项就是前文说的NS9(我听44.1/16音乐的最多)
4. 其他设置同配置3
但poly-sinc在3.7版本除了base的poly-sync还有另外4个。先实验的是poly-sync(无后缀,base),后试了poly-sinc-mp, 最后试了poly-sinc-shrt-mp,试听曲目。。。。反正我觉得能考验系统的全部试了,包括1楼列出的所有曲目。试听下来的结论如下(随着将来的仔细聆听,或许还会有小的变动)
1. 在我的系统下最全面或者说让我觉得最无可挑剔的是poly-sinc-shrt-mp,尤其是马思聪“述异”一曲中被小提琴声掩盖的七荤八素的钢琴伴奏质感(如果这钢琴录音还谈得上质感的话,哈哈)以及钢琴小提琴相互配合的默契感(这首曲子的钢琴河小提琴是“反默契”编曲的,力图通过旋律和音高来营造一种不和谐感,但我感觉演绎者反而更要配合默契,否则听感一定是凌乱得乌七八糟)。应该说poly-sinc-shrt-mp的表现是最接近amarra的,配置3我觉得是不可听的,因为感觉钢琴和小提琴完全柔在了一起基本让人觉得无配合默契感可言。amarra表现看成典范,在我这里完全是但做基准来对照的。
2. 在24 bit + poly-sinc-shrt-mp + NS9下,HQ主播放界面上可以选择44.1/48/88.2/96/176.4/192采样,缺省192(不管音源是44.1还是88.2还是96皆如此). 非整数倍升频(ASRC)的效果不错但依然被我直接bypass了。对于44.1/16的音乐而言,打开4x升频后的听感要(明显)好于不升频,具体表现在吉他拨弦细节更纤毫毕现(但不尖细
不刺耳),人声唇齿音更明显,音乐通透感更好。但无论升不升频,声底都是温暖的模拟声。
3. 今天早上一边用24 bit + poly-sinc-shrt-mp + NS9听《中国心》一边赶这篇回帖(有点走火入魔了我)。的确与昨天用配置3听来非常不同,尽管依然觉得全碟细节很丰富,小提琴依然啊纤细明亮感突出,但演绎中的“炫技”感基本消失了,反而感觉到的是一种流畅纯熟的运功技巧。不排除开了脑放,呵呵。
---------------------------------------
本帖更新就到这里了,后续内容请移步各后续楼层,谢谢观赏。
附:mvw同学在同一套系统下关于配置1-4的听感,原帖在61楼(mvw当时一耳朵就发觉配置3声音有问题,厉害)。试听曲目为傅尼埃的大无,44.1/16 CD抓轨。
“
反正听来听去还是觉得amarra声音好,就像听歌德耳机,无拘无束的,什么都不讲究。不过如果一optimize之后,就觉得声音稍微有些谨慎,更像传统cd了(我暂时还不敢说优化和不优化究竟哪个好)。缓冲到内存里我听了一耳朵就凌乱了,感觉不太适应,之前对比几个软件各种设置脑子里似乎都能感觉到一些什么,思路是清晰的,但amarra一缓存,一开声脑子就乱了,完全是不由自主得,所以我觉得“缓冲”后声音稳定性不太可信。
hq和amarra一对比就是细粮了,尤其是选hydra和默认bit的时候,太“声音洁癖”了,我嘴糙吃不惯……default和16bit的土鳖设置听着比较对路,更像是我熟悉的pchifi的声音。
综上,amarra这两百多块花得还真是心服口服,跟明明只值两千的rs1非卖五千一样,纵使人胡要价咱也不能拿他怎么办,大概就这意思。
”
========= 12.27,3.12版本下的HQplayer听感,原帖在103楼
更正一下,之前以为自己的HQplayer是3.7版本,仔细查阅了才发现是3.61版本。今天下了最新的3.12版本,跟3.61版本的对照结果让我知道这个更正是必须的:HQplayer不同版本之间声音不但有差异,而且可能差异很大!
之前关于HQ各配置间的声音描述【仅对3.6.1】版有效。
至于3.12.0版,可以确定的声音特点如下:
配置3依然过于HiFi。实质上本配置的声音在我这里已被列为最不可信+数码味最重的一个,或许能用来偶尔调下口味,但也是或许而已。
配置1依然HiFi性不足,或者说太平淡太少起伏,可用性也基本为0。
配置2声音声音在两个版本间区别有点大:3.6.1版下依然是独特的模拟声底,hifi性和音乐的起伏变化跟amarra比起来略显平淡,但整体味道非常好:如果amarra是cd,这个就是金属带,配置1是普通磁带。但到了3.12.0版,配置2的Hifi性增强太多了,直接把amarra拉下了马!连声底也不再像之前的模拟感十足。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子开头处的钢琴独奏,速度张力非常足甚至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汹涌澎湃感。琵琶拨弦的质感也空前强烈。播放《old ideas》,电吉他的拨弦细节的清晰度或者纤毫毕现程度也好过印象中的amarra。
配置5:output = hydra-z,dac bits = 16。之前只有配置2(hydra-z,24),因为我一直听不出dac bits设为16bit或24bit有啥区别。但在3.12.0版本下当声音输出设为Hydra-z时可明显听出dac bits设为16和24声音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必须增加一种配置。二者声音有何区别或者说配置5是啥音效?答案只有一句话:配置5下的HQ听我的44.1/16 cd抓轨,跟amarra简直太像了!有区别么?没有么?有么?没有么?我只是研究一下而已,何必这么较真呢。
现在,到底选择听3.6.1配置2还是3.12.0配置2/配置5成了一件叫人头痛的事。注:在3.6.1上还是none/none更靠谱或者好声,原因是我觉得升频处理在HQ通过软件实现不如naim unitilite解码器硬件实现时来得自然和杂食,播放珍藏马思聪这种后期加工过的唱片尤其如此(原始录音质量和保存都不是很好,出版社在压cd时进行过声音复原或者修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