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隼 发表于 2006-3-13 00:53:23

引用第1045楼george.c于2006-03-13 00:05发表的“”:
一样是开玩笑.
这可不是开玩笑,因为模拟母带的难保存性造成的,用过VHS录像带的都知道摆的年数一长就掉磁粉,图象质量大幅退步,模拟母带的情况也是一样,下面的转贴说得很清楚:

LP不死的原因
先说说模拟录音母带,昔日各大唱片公司的录音宝库里许多珍贵的模拟录音母带,要保存好这些母带非常困难,不仅需要恒温、恒湿以及防止地心磁场对他的干扰,更需要定期对这些母带进行回转,否则由于这些母带长时间缠绕在一起相互间会产生磁复制而报废,因此保存这些母带的费用也相当高。随着1978年数码录音的诞生以及数码母带的简易保存和无损复制等优点,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将模拟母带转录为数码母带保存后,昔日那些珍贵的录音瞬即成为鸡肋遭到遗弃而损坏,许多优秀的录音母带也不复存在了,回想起来实在令人痛心!
其次: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早期的立体声录音不具备剪接的条件,每一个段落需要一次性完成,对于参与演奏的艺术家和乐团的要求自然相当高,促使他们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次录音,所以制作的成本非常高。大名鼎鼎的DECCA公司当年曾录制了一套华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由苏堤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阵容相当庞大,耗时几近十年,头版LP采用木盒封装,一共22张,很像一个百宝箱,十分精美。可是在完成制作后不久,就因为财政出现问题而被宝丽金公司收购了,可见其制作的费用是相当庞大!当数码录音出现后,由于可以进行多轨录音以及可以在制作后期剪接编辑,大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各大唱片公司都视为宝贝而纷纷采用,艺术家和乐团的使用率也相对减少,于是乎只有参与大量的商业演出,直接在铜臭的腐蚀下变得每况愈下、新不如旧。
今天的SACD格式尚未能战胜LP,即使日后出现了能够全面战胜LP的音乐载体又如何?盛名的指挥家、音乐家大多已化作古人,一流的乐团也难复昔日的辉煌,拿什么来制作一流的音乐呢?基于以上原因,我个人认为就古典音乐的范畴而言,LP是不会灭亡的。


PS:欧美在模拟母带上的保存已是如此,港台方面就更糟糕了,偶有一盘齐豫和潘越云演唱三毛作品的原版磁带,可以把其CD打得落花流水,因为磁带是立体声的,而CD可能因为原始母带严重损坏的原因所以是单声道的……

george.c 发表于 2006-3-13 02:40:04

哈,你说的是内容为主,我说的是音质,搞错了.

千年隼 发表于 2006-3-13 08:48:00

引用第1047楼george.c于2006-03-13 02:40发表的“”:
哈,你说的是内容为主,我说的是音质,搞错了.
呵呵,没有搞错,偶在1044楼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前半句是内容为主但因为内容载体的损失也严重影响到音质,后半句则纯粹说的是音质

lwlw 发表于 2006-3-13 09:09:07

昨天把Tri-Vista SACD开膛破肚,发现MF在供电系统方面可以说不惜工本:若大的机箱里面电源部分就占了一半的地方,光电源变压器就用了五个(三只环牛、二只EI牛),滤波电容大大小小总计8W多UF。在数字信号通路方面,SACD和CD的数字通路都分别拥有它们自己独立的扼流圈稳压电源、DAC以及滤波器。输出级使用4枚军用规格的5703电子管,拥有约为5W的甲类输出能力,具有低输出阻抗、高阻尼系数、宽阔的带宽,以及超低的失真。初步听感就是觉得声音甜美、怡人,质感和密度相当不错,音场纵深感异常强烈,来偶这听过的朋友都被它小毒了一把 。更多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偶也不了解,还是请张版说说吧

lwlw 发表于 2006-3-13 09:12:51

继续,SONY-707拍微距实在是差劲

lwlw 发表于 2006-3-13 09:15:56

再来

lwlw 发表于 2006-3-13 09:52:06

今天的权限用完了,还有PP只能明天传了
可能是跟电源关系吧(暂时放在单位听),目前感觉低频部分的密度稍欠缺一些,收得还不是很到位,估计换电源线还有提高的可能。

chrisalex 发表于 2006-3-13 09:58:46

<P>请问LWLW:</P>
<P><BR>1,托盘部分是什么材质?<BR>2,开打开上盖的情况下,读曲SACD唱片,片子的转速有多快?与CD相比?<BR>3,右侧电源部分与机箱内其他部分,如转盘,解码,有无屏蔽手段?<BR>4,左侧空间从图片上看不清楚,有什么内容?<BR>5,端子有无使用高档货色?</P>
<P>谢谢</P>

lwlw 发表于 2006-3-13 10:23:46

回张版:
1,转盘部分是用飞机的OEM套件,和MF新出KW-SACD相比多了两条金属杠,可能是起平衡稳定作用吧。托盘部分好象是塑料的。
2,没有比较过。
3、4,左右两侧电源部分有采用屏蔽手段。左侧的也是电源处理。左侧一只环牛和一堆保险管、稳压集成电路,右侧二只环牛、两只EI牛和一堆的滤波电容。
5、输出只有一路RCA,端子看过去还行,反正不是千年的WBT

lwlw 发表于 2006-3-13 10:25:55

电路噪声极低,CDP暂停,将8PS音量打到最大听不到一点噪声

chrisalex 发表于 2006-3-13 10:49:49

还能做解码器,嗲! 拿三条七交换!

lwlw 发表于 2006-3-13 10:59:21

MF的遥控太差了,塑料身子,整个感觉象VCD

chrisalex 发表于 2006-3-13 11:07:28

美女是恩恩兄非常好的帖子,虽然前面的图片没有了,但后面的MARANTZ音源讨论非常值得一看,严重推荐阅读:http://bbs.headphoneclub.com/read.php?tid=47655&fpage=&toread=&page=1

springson 发表于 2006-3-13 13:10:31

啊千说得对,支持,哈哈。在60-70-80年代,动辄就是10多年的录音项目很多,比如哈农库特的BACH康塔塔全集,卡尔里希特的。。。。不像现在,真正的艺术家基本都死了,就是活着也没有公司愿意做这种耗时,耗力的项目。

引用第1046楼千年隼于2006-03-13 00:53发表的“”:

这可不是开玩笑,因为模拟母带的难保存性造成的,用过VHS录像带的都知道摆的年数一长就掉磁粉,图象质量大幅退步,模拟母带的情况也是一样,下面的转贴说得很清楚:

LP不死的原因
先说说模拟录音母带,昔日各大唱片公司的录音宝库里许多珍贵的模拟录音母带,要保存好这些母带非常困难,不仅需要恒温、恒湿以及防止地心磁场对他的干扰,更需要定期对这些母带进行回转,否则由于这些母带长时间缠绕在一起相互间会产生磁复制而报废,因此保存这些母带的费用也相当高。随着1978年数码录音的诞生以及数码母带的简易保存和无损复制等优点,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将模拟母带转录为数码母带保存后,昔日那些珍贵的录音瞬即成为鸡肋遭到遗弃而损坏,许多优秀的录音母带也不复存在了,回想起来实在令人痛心!
.......

lwlw 发表于 2006-3-13 14:29:09

引用第1058楼chrisalex于2006-03-13 11:07发表的“”:
美女是恩恩兄非常好的帖子,虽然前面的图片没有了,但后面的MARANTZ音源讨论非常值得一看,严重推荐阅读:http://bbs.headphoneclub.com/read.php?tid=47655&fpage=&toread=&page=1
谢谢!CD7也曾经是偶的梦想,无奈被CNS三言二语给打碎了 。
Tri-Vista这款机子在网上介绍的很少,张版能否多加笔墨加以点评?
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查看完整版本: 台式音源讨论专区(LL的都在第34页)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