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军医

[复制链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3 20: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老唱片 发表
[B]切利的演绎速度为何如此之慢?
卡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说的颇有几分道理! [/B]
为何?那期杂志我没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3 2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减慢速度增加残响以适应现场,这招我觉得有利有弊。一方面使得他的演绎听起来非常清楚,每个乐句,每个音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都显得十分清晰,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很多地方都让人觉得可以回味再三。所以有人说一个曲目听了一千遍,再听切利还是会有新的收获。我想称之为“解构”。但是慢速度在谐谑曲中就打折扣了,所以布九的第二乐章我觉得不是切利的高水平,朱里尼在此的表现很好很有层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3 2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切利的张力的确来自他的慢速度,有时能给人一种幻觉,象在一片漆黑中乐声就是唯一的光亮,比如布八第一乐章中部小提琴的低语。第三乐章的高潮部分,说的夸张点简直是欲仙欲死啊,但是一旦在老布的上升音型中,铜管加入后,那种张力的压迫力就很骇人。过去一直认为里赫特首访美国的热情奏鸣曲终章的速度之快令人窒息,后来发现切利的布鲁克纳也不遑多让,铜管的力量绵绵不绝的压着你,就好似一股劲风迎面吹来,呼吸为之而窒。早年的他,我在指挥艺术DVD里看过他来爱格蒙特,身体语言极度夸张,演绎风格与晚年确有巨异,但那种细腻还是隐约可见。
EMI的布鲁克纳的封面的那种图案是日本寺院中的布置,取宇宙之意,为僧人修行而设。切利信禅,以此为识便不奇怪了。左下角那个红色标记据说是“寿”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3 22: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老唱片一定不喜欢勃恩斯坦了。我除了富特和切利,倒是对伯姆比较有好感。指挥的现场表现看的不多,很多指挥的演绎我也都没听过,不敢枉加评论。戏剧化对俄罗斯的指挥和钢琴家大概都是拿手戏,我还年轻可能对比强烈的更能吸引我的神经,所以老穆的老柴和里赫特我还是欣赏的。其实富特也不能算是压路机式的指挥,虽然他的指挥没有什么丰富的肢体语言,但他的兴头上来棒下的声音可能比任何一个指挥的对比都强,当然他是有内在的东西撑着。切利对日本是很有好感的,很遗憾他没能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化。那些其实不是园林全是沙石铺成,中间的大石代表恒星,一圈一圈的沙代表无数星辰组成的天象,老切生前应该是经常面对这个冥想的,可能认为和布鲁克纳有什么暗合的地方,先人已没,鬼子玩什么花样也只能由他们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4 12: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张旺德是BEST100系列的日本版(不是现在市面上的那种)和帖图封面不一样,没DC我贴不了图所以找了张网上的图。都是1992年3月的汉堡现场。旺德录过两次老布,我这张是用的哈斯版总谱,不知道大饼的金印和我手上的是不是同一个录音。旺德这张第七的录音可以,自然不夸张,铜管也干净,金属味较小。开阔感不如切利的。切利的EMI用的是诺尔克版总谱,各家用的谱不同可能细节差异原因就在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4 18: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隆广交啊,旺德的早先的布鲁克纳录音。谱版,乐团和后来的都不一样了,我这个用时64分钟,慢版是22分不到一点,北德广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4 19: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旺德的风格比较内敛,他本人好象也属于淡薄名利,不事夸张的那种隐士。他的勃拉姆斯我喜欢,稳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很多人说他是典型的德国风格。我现在越来越糊涂了,富特是德国风格,旺德是德国风格,老卡也是德国风格,切利也说自己是德国风格,他们之间差别如此之大,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德国风格?德国风格又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4 19: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音版的切利传记里录有一篇题为“音乐的根本并未实现”的切利访谈。其中切利的一段话和老唱片的观点相近
  问:您对指挥大赛怎么看?
  切:没什么意义,荒唐之极......我只当过一次评委,还记得那次听过的几个白痴。最后获奖的便是那个最外在的,因为外在的所谓“气质”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可是他的表情和动作果真对音乐有什么帮助吗?有谁去判断它?要是富特文格勒来,他一定判断不了,因为他根本不用表情。尼基什也不能判断,因为他也不用表情,但他们
却以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他们的权威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4 2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斯基尔是公认的莫扎特权威,可惜她的琴音未曾听的。上次我说的那个网站里的DX们认为古尔达的莫扎特才是第一,哈斯基尔却只得皮毛。有位DX多次现场聆听古尔达,对其推崇备至,以为他才是触几莫扎特的灵魂。不过古尔达的莫扎特我始终觉得怪异了一点,但是很经的起推敲,有点象古尔德弹BACH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4 21: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同以前说的曲目,演绎,听众三者结合一样,同一演绎在不同的听众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谈起胜负的话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在听者的心中而不是演绎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5 2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柏林爱乐选帅现在差不多已是一椿无头公案了,众说纷纭。我觉得德国理性和节制的风格到了瓦格纳手上就有点变质了,虽然不可否认他的音乐之中的内涵和整个音乐理论体系的深邃,但他毕竟夸大了某些刺激听者感官的东西,也许这是音乐创作技巧上的革新,可蹩脚的模仿者歪曲了他,R.施特劳斯那首很过瘾的七纱舞我觉得就是个例子。今日多元化的世界风格已是一种潮流了,拉特尔能保持柏林的传统吗?德国风格还能不能传下去,德国风格还有没有必要存在下去,还是个未知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3-6 18: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老军医 发表
[B][QUOTE]最初由 老唱片 发表
[B]我要完好无损的啊!如有的话一定想办法取回。 [/B][/QUO
全部是未拆封的完好无损的原版CD!当时有3000余张,整整20大箱,现在也后悔没再多收藏一些。 [/B]
我也很有兴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49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2-12-19
发表于 2003-3-4 21: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3-3 23: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俄罗斯的“戏剧化”,因为我没看过多少现场的映像,只是听,所以对肢体语言没多少感观认识。
但是在听俄罗斯的作品时常常感觉到某种夸张的成分,尤其是拉氏的钢2,对比起布拉姆斯的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更加显得是“低一级”的作品。
即使是很著名的柴6,仍然感到了某种的夸张成分。
这可能与我自己喜欢布拉姆斯的深邃含蓄有关吧。
(其实我觉得喜欢布多数不会喜欢柴,反之亦然。柴本身就不喜欢布,说布总不将自己想说的直接说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3-4 00: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习惯了布的作品,再听一般的(非超一流的)作曲家的作品时总是感到某种不满足,说不出来。
以前很少听贝多芬,因为自己有个坏习惯,对“家喻户晓”有种排斥。但是听了布的,自然就会想听贝,实在是很多手法上的相似。结构上的严谨,语言的流畅,感情的细腻充沛,太多了,不能怪时人把布1称为贝10啊,虽然布自己极力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9 12:01 , Processed in 0.081927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